海上水舞噴泉(춤추는 바다분수)
 
全羅南道(木浦市) ,
木浦海上水舞噴泉長150m,噴泉最高達70m,為世界最大的海上水舞噴泉。以音樂配合水舞表演,加上影像與雷射光,帶來動感十足的表演,也為旅客的木浦之旅留下特別的浪漫回憶。

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
 
全羅南道(木浦市) ,
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是木浦歷史最悠久的西洋建築,建於1900年,前身為木浦日本領事館。 1897年10月木浦港開港,1898年10月日本決定在木浦設立領事館。領事館建立之前,日本主要向朝鮮政府(1897年高宗稱帝成立大韓帝國,故稱政府)商借萬戶廳(1895年廢鎮的木浦鎮)使用,並曾於儒達山高地上興建臨時建築暫時遷址,而後才回到如今大義洞的現址,建造了木浦日本領事館與警察局、郵局等附屬設施。日本領事向朝鮮政府的務安監理署申請16,028平方公尺的腹地,最後獲准於9,483平方公尺的腹地興建領事館。依據日本人留下的紀錄,整個工程於1900年1月動工,同年12月竣工。 之後這棟建築曾作為木浦理事廳、木浦府廳舍使用,光復後自1947年起則作為木浦市廳使用。1974年,這裡被稱為(舊)木浦日本領事館,1990年1月開始供木浦文化院使用,直到木浦文化院遷址。重新整修後,2014年作為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正式開館,開放遊客參觀。

佛影寺
 
慶尙北道(蔚珍郡) ,
佛影寺位於蔚珍邑西邊約20km處的天竺山西邊山麓上,是新羅時期的古老寺廟。以寺廟為中心,一直到下院里,總長約13km的佛影寺溪谷祕境連綿不絕。佛影寺為真德女王5年(651年)時義湘大師所興建,因蓮池倒映佛祖的影子而得名佛影寺。朝鮮太祖5年(1396年)因大火燒毀,隔年由小雲大師重建,之後的1500、1608、1724、1899年皆有重建紀錄。從停車場到寺廟的路上,以山太極水太極(風水)保護,非常有魅力。雖然是比丘尼的道場,但寺廟旁的蓮池與連池旁的菜園讓前來寺廟的人們內心能感受到一陣暖意。被指定為名勝6號的佛影寺溪谷,清澈的水與奇岩怪石、茂密樹林形成神秘感,雖然比不上雪嶽山千佛洞溪谷與五臺山武陵溪谷、寶鏡寺溪谷的雄偉與華麗,但仍然有著以天竺山為背景的精緻景觀。 * 主要文化財 1) 佛影寺應真殿(寶物第730號) 2) 佛影寺3層石塔(地方有形文化財第135號) 3) 浮屠(地方有形文化財第112號) 4) 佛影寺大雄寶殿(寶物第1201號) 5) 佛影寺靈山會上圖(寶物第1272號)

茂朱寒風樓(무주한풍루)
 
全羅北道(茂朱郡) ,
有湖南第一樓美譽的寒風樓,與全州的寒碧堂、南原的廣寒樓並稱「三寒」。寒風樓確切的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但於壬辰倭亂(1592)時遭日軍焚毁。宣祖32年(1599),時任茂朱縣監的林懽因喜愛寒風樓的兄長林悌入夢相求而重建此樓。1783年,由當時的茂朱縣監林重遠重新修繕。寒風樓為歇山頂的雙層樓閣,規模下層正面3間、側面4間,上層正面三間,側面2間。目前僅開放於附近參觀,禁止登樓,周邊另設有近鄰公園與運動設施。

山清前仇衡王陵
 
慶尙南道(山淸郡) ,
仇衡王陵市為伽倻第10代君王的石墓,為金庾信的祖父──仇衡王的陵墓。而又被稱做仇亥或是讓王的仇衡王,是於西元521年成為伽倻的君王,直至西元532年,伽倻領土被新羅法興王佔領時,只維持了11年的政權。仇衡王陵是由石頭所建,而因為與仇衡王陵相似的石塔分布在安東與義城地區,故其亦被稱為石塔。另外,根據在『東國輿地勝覽』、『山陰縣山川條』裡,出現了「在郡縣40里的山中的石造陵墓,據說有4個面的陵墓皆是位高權重的亡者的陵墓」,以及其在王山寺所流傳下的『王山寺記』中的的紀錄,這座石塔才被認定為仇衡王陵。與一般陵墓不同,仇衡王陵位於斜坡的中央,並由高7.15公尺的階梯式石塔所組成。從正面看去,其共有7層石階;背面則是利用斜坡本身建造而成,與在平地所建的金字塔仍有差異。石墓的最頂端建造成橢圓形,中央則有寫著「駕洛國王陵」的石碑以及近期所設立的石雕此外,於朝鮮正祖17年(西元1793年)時,在王山寺中發現了裝有仇衡王與王妃的肖像畫、衣服 、弓箭的木盒。為了將其完好保存,還建造了「德讓殿」的殿閣。直至今日,仍會在春秋兩季進行祭祀。

仁川Noodle Platform
 
仁川(中區)
仁川Noodle Platform:以面食為主題的多元文化體驗中心 1. 背景與概述 在韓國仁川(Incheon)提到地方美食,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種面食。這裡不僅是炸醬面(짜장면)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辣拌面(쫄면)最早出現的城市。坐落於仁川中區、臨近唐人街的Noodle Platform(누들플랫폼),正是這樣一個聚焦“面文化”的綜合文化場所。它通過展示、教育及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遊客深入了解仁川獨特的面食歷史與魅力。 2. 一樓:面食文化與歷史展示 * 仁川招牌面食的發源故事 一樓重點介紹了炸醬面、辣拌面等仁川本土代表性面食的誕生歷程,同時也涵蓋了化平洞冷面(화평동 냉면)和“새집칼국수”(手擀刀切面)等在地人熟知的經典面食。 * 珍貴展品與實物資料 館內還陳列了與面食發展相關的多種文物與實物。比如由“辣拌面第一號工廠”——光信制面所(광신 제면소)捐贈的制面設備,讓參觀者可以直觀了解當地面食工業的早期生產過程。對一般遊客而言,這些豐富的展品也極具觀賞與科普價值。 3. 二樓:互動體驗與全球風味 * 模擬烹饪與多媒體互動 二樓設有運用模型或屏幕進行烹饪模擬的互動區域。遊客在此可“親手”嘗試制作不同風味的面食,沈浸式地感受烹饪的樂趣與技巧。 * 世界香料展示 館內專門陳列了世界各地常用於面食料理中的香料標本,允許參觀者近距離嗅聞與了解各種香料的特點,領略多元飲食文化的豐富性。 * 自制杯面體驗 此外,館內還設置了“DIY杯面”體驗區,供家庭遊客或美食愛好者用個性化的方式設計並制作獨一無二的杯裝面食,為參觀增添更多趣味元素。 4. 教育與休閒的融合 * 綜合文化空間 Noodle Platform不僅提供面食科普與歷史研究的展示功能,也通過互動體驗、手工制作等項目,把教育與娛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適合親子、年輕人及美食愛好者等各類人群前來探索。 * 週邊環境與配套 設施位於仁川著名的唐人街附近,週邊已有豐富的餐飲與文化景點。遊客在享用當地中餐或體驗異國風情的同時,也可將Noodle Platform納入一日或半日遊行程中,形成多元化的觀光路線。 5. 參觀須知 * 開放時間與休館日 一般情況下,每逢週一以及新年(1月1日)、春節、中秋等韓國家庭節假日休館。如遇公共假日正好落在週一,則會順延至次日閉館。詳細開放日程可參考官方公告或SNS。 * 票務與預約 大部分展區免費開放,但部分體驗項目(如DIY杯面、烹饪課程等)可能需要額外費用或提前預約,建議事先查詢相關訊息。 6. 結語 仁川Noodle Platform不僅是一座集中展現仁川面食文化的綜合館,更是一個融合了歷史、互動體驗與創意教育的文化樞紐。無論是對面食情有獨鐘的美食愛好者,還是想要深入探索當地飲食文化的遊客,都能在這裡收獲獨特而難忘的體驗。若有機會造訪仁川,不妨將這一“面食主題勝地”納入您的旅行清單,細細品味這座港口城市悠久而多彩的美食傳統。

順天支石墓公園
 
全羅南道(順天市) ,
與昇州郡合併後,佔地面積變得更加廣大的曹溪山道立公園,內有松廣寺、仙巖寺等名剎,以及樂安邑城民俗村、大垈浦口蘆葦田等景點,是許多觀光客會慕名前往的地方。 沿著松廣面的住岩湖畔所形成的支石墓公園,是將差點因為住岩大壩建設(1984-1991年)而淹沒的史前遺跡區域轉移後復元的地方。在蟾津江的支流──寶成江的廣大流域內,包括順天、寶城、和順等三個郡內的9個面以及49個里,分散著許多的文化遺跡。而當地政府為了要對這些文化遺跡進行保存與傳承,便展開了挖掘及調查的作業。最後挖掘的結果,總計有4處舊石器時代遺跡、4處群聚部落(200棟)、24處 支石墓(400座)、1處綠青瓷陶窯遺址、4座石刻遺址等。 而最具代表性的支石墓群在被復元並移轉至18,000坪的腹地上後,為了供後人及郡民做為學習歷史以及休憩的去處,便在此建造了公園。在此地共有140多座支石墓、6座史前時代的半穴居、1棟石器時代的房屋、5座南北方的支石墓、燭台與石刻遺址等戶外展示區,以及展示支石墓裡出土的遺物的文物展示館,還有展示全羅南道依照時間年代所變遷的墓地型態的相關影像與文物的墓地展示館。而因為保存了許多歷史遺跡,整個公園一帶也被指定為全羅南道文化財第154號。

Surime [韓國傳統料理體驗教育院]
 
慶尙北道(慶州市) ,
位於慶州市南方的南山是登載為自然遺產的名山,其中最高峰被稱為高位山或天龍山,純韓文則被稱為「 Surime」。 韓國傳統料理體驗館「 Surime」則是無形文化財第38號朝鮮王朝宮廷料理的傳人─黃慧性老師以及宮廷料理專門料理師─白美淑老師,為 了實際製作並且保存宮廷料理所設立的傳統料理體驗館。採取會員制的方式營運,現在則以一般民眾、專門料理師、外國人為對象,舉辦各種不同的傳統飲食文化體驗活動,任何人皆可輕鬆參與。在短時間內,已有許多來自韓國國內以及日本等海外各國的遊客前往體驗。 Surime與被指定為文化財的崔氏宗家一起進行整修後,共計佔地500多坪,其中有保存超過100年的傳統韓屋,在此可進行各種體驗活動,會員可事前預約住宿。

洛東江
 
慶尙北道(龜尾市) ,
洛東江長506.17km、流域面積2萬3384.21㎢,為繼鴨綠江之後的韓國第二大江。起自江原太白咸白山(1,573m),上流部分以安東為中心,匯集了半邊川等多條支流,往西曲流後,在咸昌附近再次以向心狀流入乃城川、嶺江等支流,接著流路往南,在尚州南部與渭川、在善山附近與甘川、在大邱附近與琴湖江、在南旨附近與南江匯合後,流路轉東,在三浪津附近結合密陽江並往南流入南海。 洛東江意指「流淌於駕洛國(或稱伽倻)東側的江水」,過去曾是伽倻所在地的慶尚北道的高靈、尚州、善山、慶尚南道的陜川、宜寧、咸安、固城等地皆位於洛東江的西側,而從這些地區來看,洛東江則是位於東側。高麗時期所編撰的《三國遺史》中,將洛東江標示為「黃山津」或「伽倻津」,但在朝鮮初期的歷史地理誌《東國輿地勝覽》則將洛東江寫作「洛水」或「洛東江」,同時記載著:「洛東江位於尚州東側36里處」。18世紀由李肯翊所編寫的《燃藜室記述》中也寫道:「洛東江指尚州之東」,之後在金正浩的《大東輿地圖》中也標有「落東江」的名稱。由此可知,今日所使用的洛東江之名早在朝鮮初期便開始使用。

蔚山站
 
慶尙南道() ,
蔚山站的建築自蔚山的舊名「鶴城」汲取靈感,將白鶴展翅的姿態加以具象化,而內部則以明亮而開放的車站大廳,建構出令人感到舒適愉悅的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