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公州市)

* 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寺廟-甲寺 * 甲寺是位於老松與櫸樹森林茂密的雞龍山西北方山腳的寺廟,距離公州市19km處,距離東鶴寺徒步約3小時左右。就像春麻谷、秋甲寺這樣暗示的話一般,甲寺的秋天楓紅是無比美麗的。三國時代初期,百濟久爾辛王元年(420年),從高句麗前來的阿道和尚創建了這座寺廟。歷史上的甲寺又被稱為雞龍甲寺、甲寺、甲士寺、雞龍寺等,曾為統一新羅時代華嚴宗十大寺廟之一的名寺。 甲寺取自於‘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甲等之意,其名稱如此流傳下來。正如其名,有如頭一個寺廟般,朝鮮世宗6年(1423)的寺廟改組合併中被屏除在外,算是很早定下名字的寺廟。世祖時,因王室的庇護拿到了‘月印釋譜’的木刻匾額。1597年壬辰倭亂燒毀,宣祖37年(1604)開始重建大雄殿與振海堂,直到今日。寺廟周圍有龍門瀑布、水晶峰、天真寶塔、君子臺等秀麗名勝,特別是南邊溪谷中的9曲特為絕景。 * 大雄殿 道指定有形文化財第108號。此建築為甲寺的本殿,於丁酉再亂時燒毀,宣祖37年(1604)重建、高宗12年(1875)補修後才成為現今的樣貌。原本的位置在現今大寂殿的附近,重建時移至現在的位置建造。 * 甲寺講堂 道指定文化財第95號。為僧侶們講解佛經之處,建築物上懸掛著鷄龍甲寺的匾額,整體架構為沒有繁複技巧的雄偉感朝鮮建築形式。 * 甲寺功牛塔 這座塔位於過了流經大雄殿到大寂殿間小溪後的溪谷邊山麓上,傳說是從原本甲寺的附屬庵子移到現在的位置。塔由3層的塔身與基壇部所構成,塔身第1層刻著建立塔的內容,2、3層則是塔名,皆以陰刻方式雕刻。塔建立的過程從塔身上刻著的銘文判斷,是為了讚揚重建時期的功績而建。銘文內容如下:‘臥塔起立,人道偶合﹔三兮乙乙,厥功居田(重新扶起倒下的塔,是人道偶然的配合﹔三次的努力再努力,其功之最)’。 * 甲寺浮屠 此浮屠(供奉僧侶舍利或遺骨的墓塔)為寶物第257號,原來位於甲寺後山,而後移到現今位置。不僅是新羅時代的代表樣式,雕刻技巧更是卓越,為研究新羅末期與高麗初期浮屠樣式的重要資料。 * 甲寺銅鐘 為寶物第478號,此鐘位於過了甲寺解脫門後右手邊的新建四角屋頂鐘閣內。鐘體上有銘文,建造於朝鮮宣祖17年(1584),可從此得知甲寺的寺名在當時叫做甲士寺。鐘高127cm、口半徑為91.5cm,日制時期因獻納的名目充公上繳,解放後才歸還,是與整個韓國民族一同受難的梵鐘。於1584年(朝鮮宣祖17年)建造的鐘,大致上維持著從新羅以來的傳統梵鐘樣式,也同時有著不用甬筒就敲打發出聲音等朝鮮時代的特徵。龍鈕(綁著鐘的弔環)上刻著寫實的龍紋、肩部有9個輪廓(突起的裝飾),以及蓮花形式的撞座(敲響鐘的部分)等皆是新羅以來韓國梵鐘的傳統要素。撞座間雕刻著地藏菩薩,鐘體上有標示著製造時期的銘文,除了是能夠解韓國鐘變遷的重要資料外,上頭標示著的'甲士寺'也能看出當時與現在不同的寺名。 *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 寶物第256號的甲寺鐵幢竿與支柱是是架設寺廟的鐵竿與柱子。幢竿是廟前豎立的旗竿,標示著佛祖或菩薩的威信與功德,是為了懸掛趕走邪惡東西旗幟-幢的旗竿,而幢竿支柱則是為了在左右支撐著幢竿的支撐柱子。甲寺鐵幢竿是由半徑50cm的鐵桶24個連貫而成,高約15m。但1893年時,其中4個鐵桶斷裂,因此變得比原本還矮。此鐵幢竿與支柱的建造時期,可從甲寺是新羅義湘大師所創的華嚴宗第10代寺廟之一,與基壇側面刻著的眼象雕刻來推測是新羅時代的物品。完整無缺保存下來的甲寺鐵幢竿支柱,是研究幢竿型態的珍貴資料。   [文化財資訊]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寶物256號) 甲寺浮屠(寶物257號) 甲寺三身佛掛佛幀(國寶298號) 甲寺銅鐘(寶物478號) 宣祖2年刊月印釋譜板本(寶物582號) 甲寺石造藥師如來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0號) 甲寺石造菩薩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1號) 甲寺史蹟碑(忠南有形文化財52號) 甲寺講堂(忠南有形文化財95號) 甲寺大雄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5號) 甲寺大寂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6號) 甲寺表忠院(地方文化財52號) 甲寺三聖閣(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八相殿(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天真寶塔(地方文化財68號)


()

位於水原華城華虹門東側附近懸崖上的訪花隨柳亭,是西元1794年(正祖18年)興建水原華城時建造的樓閣之一。雖然正式名稱為東北角樓,但因景色優美,符合「伴著垂柳尋訪香花四處遊覽」的意境,而有了「訪花隨柳亭」的堂號。過去曾遭洪水毁損,於1848年重建,此後則作為水原城修復工程的一環被大幅修繕。2011年被列為寶物第1709號的訪花隨柳亭,獨特的平面與屋頂形態,使其隨著觀看的位置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也因此被評為華城內最具獨創性的建築。正祖御駕巡幸華城時,還曾於此歇息。這裡視野極佳,向東可一覽練武臺與東北空心墩,向西可將長安門與八達山盡收眼底。


釜山廣域市(影島區)

海灘汽車旅館(Beach Motel)位於從釜山國立韓國海洋大學向太宗台公園方向走200m左右,再向海邊走50m的地方。海濱的美景盡收眼底,可謂海上客房。客房分為炕間、雙人間、床間共29間。旅館前方就是港口和燈塔,從客房中眺望的夜景蔚為壯觀。步行10分鐘可達太宗台。


()

* 研究古代山城的貴重史料,─雲住山城 * 雲住山城又稱高山山城,是百濟時代的遺物,其位於全東面美谷里、青松里和全義面東橋里,新亭里一帶。雲住山城建在雲住山(459.7公尺)上城郭有3,210m、寬2m、高2~8m,配合著盆地型的山勢和秀麗的風光形成一片美麗的風景。 * 雲住山城的構造和歷史意義 * 雲住山城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地形,環繞着山修建城牆而成。其北邊和東邊的城牆各沿著稜線往西邊與南邊建築,故雲住山城為東北高、西南低的走向。西門、南門、北門的遺址雖已確認,但由於崩塌已久,無法得知詳細的地形和結構情況,山城內留有城門與建築、水井等遺址,頂端則保留着當年祈雨祭的祭壇遺址。另外,山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內有百濟時代的陶器和瓦片出土,亦發現了高麗和朝鮮時代的陶器和瓦片,是研究古代山城的重要史料。 * 雲住山城和百濟復興運動 * 西元660年百濟滅亡後,發生了以豐王、福信和道琛將軍為首的百濟復興運動,此地就是最後救國抗爭的根據地。 雲住山登山路入口的高山寺,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八日,亦即百濟滅亡的日子,會進行安慰百濟滅亡時的義慈王、復興期的豐王和為百濟復興運動而死的亡靈的高山祭。  


()

蔚山大谷博物館將因大谷水壩興建 而被淹沒的大谷里一帶早先出土的文化做展示與研究。大谷水壩腹地挖掘調查工程當時發現了許多下三政古墳群等遺蹟,共挖掘出1萬3千餘件的古物。2009年6月24日開館將其展現在眾人面前。


全羅南道(和順郡)

和順的支石墓群,主要分布在道谷面孝山里和春陽面大薪里相連的主要道路,陽溪谷一帶附近。在道谷面孝山里一帶,所含有的石材共計有980個,調查後推定為史前石墓的有135個。支石墓石桌下的基盤石,大多已被埋沒或損毀,狀態良好或能看出外貌的石桌約100多個。孝山里的石墓群,如果將考察過的石墓和石桌加起來的話,預估至少有250個以上。反觀春陽面大薪里一帶,所含有的石材共計有3309個,調查後推定為史前石墓的有124個。而狀態良好或能看出外貌的石桌約200多個,所以石墓加上建築用的石桌,也有300個以上。在這些史前石墓中,擁有基盤石的支石墓有23個。 和順支石墓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狹小的地域中,卻密集地擁有596個石墓,而國內最大的石桌也在這裡。春陽面大薪里的支石墓,長7.3公尺、寬4公尺,重達283噸。道谷面孝山里最大的支石墓,長5.3公尺、寬3.6公尺、厚度有3公尺,推測至少有100噸以上。而且考古學家們也在附近發現了工作用的石室,並也在石室周圍找到許多支石墓。藉由石室,學者們也發現了支石墓的建造過程和方法。 2002年12月2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將和順、高敞、江華支石墓遺跡,正式列為第977號世界遺產,以後這裡也將成為國際性的觀光景點。


仁川(翁津郡)

位於仁川德積島西南方的掘業島被稱為德積島的“防波島”,島的形狀像一個人彎著身子勞作的模樣,因此被稱為“掘業島”。最近,掘業島的一部分將要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經海潮、波浪和海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構造獨特的海岸地形。為德積島附近大大小小的島嶼中,最具有自然美的小島。 掘業島的北部海岸和附近的無人島白牙島等由奇岩異石組成,海岸景色十分優美。並且這裡魚類豐富,吸引了大批垂釣愛好者前來遊玩。 另外在島上放養的黑山羊也是比較有名的。因此,在韓國西海岸的島嶼中,掘業島的景觀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乘船處向島的西部步行15分鐘的話,可以到達“聯陸沙濱”,這裡的岩石在海浪的衝刷下,形狀各異,最著名的當屬大像岩。沿著海岸線是一道長達600m的美麗的白沙灘,特別適合夏日海邊休假。  


慶尙北道(星州郡)

歌詠「生、活、希望」,為期4天的星州生命文化節,將自2015年5月14日至17日於星州郡城外林一帶舉行。在當地特產香瓜散發甜美香氣的初夏,不妨前來星州造訪代表生命誕生的胎室、代表人類生活的漢津村,以及代表死亡的星山洞古墳群等極具意義的景點,一次學習、體會生命從誕生至終結的人類生活史,品嚐美味的香瓜,在此度過愉快的美好時光。


首爾(銅雀區)

Elim作為地名含有“湖水碧綠, 山林蔥鬱, 適於居住”之思。顧客可在本店品嚐融合傳統與創新後推出之中國四大菜系(北京、四川、上海、廣東)以及其他各種正宗東方菜。


濟州道(西歸浦市)

韓國最早告別嚴冬迎向溫暖春天的濟州島,自2月底起美麗的油菜花就開始染黃整座島嶼,而以盛開的油菜花為主題的慶典則會固定於4月舉行。每年都會吸引眾多人潮湧入濟州島參加這個具有代表性的慶典,活動期間會有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和各項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