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榮州市)

豐基人蔘為小白山生產的優質著名特產,大約從10左右開始收成,每年的此時也會舉辦豐基人蔘節。這裡生產的人蔘因主成份‘皂苷’含量高,對於血壓調節、預防癌症、疲勞恢復等有很大的功效。活動期間有直接挖掘人蔘的體驗活動,以及免費試吃使用高價豐基人蔘製作的料理等。此外,榮州地區還有浮石寺、小白山豐基溫泉等眾多觀光名勝,可同時享受慶典活動與附近景點。


江原道(太白市)

太白市黃蓮洞九臥牛村位在梅峰山入口起始點的三水嶺底下,因周邊地勢形如「九頭臥著的牛」而得名。 位於海拔800~900m處的高原自生植物園,是肩負著滅種植物保護的植物園,肩負著培育韓國頻臨絕種的花與植物,阻止山林植物滅種危機,還有使人更容易接觸到韓國的花與植物的重責大任。而這裡在向日葵盛開的8月會舉辦「太白向日葵節」,不僅擁有許多使遊客流連忘返的美麗景觀,還與文化藝術人合作舉展畫展、攝影展,並展出以廢礦廢材製作的環保雕刻品,成為文化交流之處。


慶尙南道(巨濟市)

前往南部面海金剛途中會經過道場浦村,左測是道場浦遊覽船碼頭,可搭乘遊覽船前往外島、海金剛遊覽,從售票處俯瞰到的就是風之丘。這裡是有著寬敞草坪的禿山,海風涼爽,為最佳的觀海景點。過去因連續劇《夏娃的花園(2003年SBS晨間連續劇)》、《旋轉木馬(2004年MBC水木連續劇)》曾在此取景拍攝,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遊覽,「風之丘」的名稱更是因為熱愛此地區的人們而生。 * 巨濟市南部面道場浦村,位於村莊北側的小山丘 * 沿著道場浦村海岸碼頭的木製散步道慢慢步向山丘,可看見在海的那端有著背倚老子山,以卵石海灘聞名的鶴洞村全景。 「風之丘」受地理影響,時有海風吹拂,在此生長的植物亦受生態環境影響,大部分的植物皆屬矮小型。風之丘上部有著長期受海風吹拂,樹齡久遠的山茶樹群落,枯皺且傷痕累累的山茶樹皮完整呈現了歲月的痕跡,像是把世間所有花朵都攬在身上似的,就連凜冽寒冬也大大方方地盛開出血紅花朵,堅忍的生命力讓人重振因生活而備顯疲憊的身心。


慶尙南道()

可容納約43,000名觀眾的蔚山文殊足球場,曾舉辦過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2002 FIFA WORLD CUP KOREA/JAPAN)。賽場共有87%的部份有頂棚遮蓋著,賽場內還有乒乓球場、健身房、保齡球場等體育設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球場以改造、綠化環境為目的,於賽場周邊設有自然公園,也是一大特徵。在東側的出口處有800米長的”綠色步道”、四週的竹林、人工瀑布等提供市民良好的休閒空間。烏山世界盃賽場同時也是韓國職業足球隊蔚山現代老虎隊的主場地。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仁王山清雲公園迎日節是透過迎接冉冉上升的太陽,許下新目標與希望,祈禱新年萬事如意的慶典。現場還準備了新年揮毫、農樂隊表演、韓國傳統舞蹈表演等各種活動,吸引許多居民與旅客參加。


慶尙北道(慶州市)

從慶州到奉吉里海水浴場的車程約50多分鐘,便可看到東海。眺望東海蔚藍的海水,可以看見離海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而美麗的石島。這個小石島是統一了三國後的新羅(BC57-AD935)第30代王文武大王(AD661-681)在海裡的墳墓。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這個水中陵是按照文武大王的遺言興建的。大王希望死後能變成海裡的龍以對抗日本海盜,保衛祖國。他的後代按照大王的遺願,於大王死後在慶州附近奉吉里海邊的小石島上舉行了葬禮。首先在周長200米的石島中央挖出一個東西南北交叉成十字形狀的湖,然後在水深2米處放置一塊高3.6米、寬2.85米、厚0.9米的石頭,石頭下安放遺骨。目前學者對安放的是骨灰還是遺骸尚有爭論。爲使變成龍的大王能夠在感恩寺中休息,建造了水道。在感恩寺中也發現了水道的痕跡。到了秋天,從慶州到文武大王水中陵所在的奉吉海水浴場的道路就成爲絕景。


忠清南道(牙山市)


首爾(中區) , 市廳・光化門 

「一顧佳人傾我心,焉能言其誰之過」受全世界喜愛的韓國No.1傳統藝術表演《美笑》在海外觀眾對演出滿意度的調查中高居首位,榮獲最優秀評價(2012韓國觀光公社常設表演現況調查)從1997年開始,17年來為韓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大眾化、國際化、品牌化展現經典傳統表演的貞洞劇場,2014年推出新作-《美笑-裴裨將傳》!以韓國原汁原味的傳統舞蹈、樂曲、傳統民俗遊戲重新寫下的《美笑-裴裨將傳》《裴裨將傳》是廣泛流傳於朝鮮後期的古典小說,作為朝鮮時代諷刺文學的代表作,影射了當時統治階級兩班的偽善和人性本有的慾望,透過幽默詼諧的話語令人捧腹大笑。此作品以唱劇、音樂劇的形式曾被多次演繹過,具有極高的娛樂性,並廣受韓國觀眾的廣泛好評。


江原道(三陟市) , 束草・雪岳山

甑山海水浴場悠靜且景色迷人,以日出聞名,與東海市湫岩海水浴場的燭臺岩相近。平均水深1~2m,暑假前來戲水的遊客甚多。 附近還有水路夫人公園,每到冬天,海鷗群飛來,呈現出浪漫的冬季風情。 在三陟轉運站搭乘10-1號市內巴士,約20分鐘就可以抵達。 諮詢) +82-33-1330(中英日)


慶尙北道(高靈郡)

  宣揚大伽倻時代文化的重要史蹟地-高靈池山洞古墳群曾為大伽倻國都邑的高靈郡,歷經六伽倻盟主金官伽倻的興盛到滅亡,留下了許多的遺跡地。高靈邑背面主山的東南方沿著山脊可見大伽倻時代建造的200多座古墳都是半徑超過20公尺的大型古墓,中型古墓則大多聚集在高靈邑內部,另外山下也有許多小型的古墓安放於此。這裡同時也是南部地區最大的古陵被稱作錦林王陵,其中最大型的古墳也被推定為王的陵墓。 自1977年起,包括慶北大學和啟明大學陸續挖掘出由金、銀、玉製成的器具,以及武器(盔甲、大刀)、馬具類等為數眾多的古代遺物,特別是在高靈郡發現第一座被認定為殉葬墓的古墳,可以作為推估研究當時的文化社會、社會階層架構、生活面貌等資料極具歷史價值,並且在池山洞古墳群中建蓋出"大伽倻王陵展示館"。 古墳群中出土的伽倻時代文物 池山洞古墳中出土大量可供研究伽倻國文化的珍貴文化資料,其中包括有陶器、矮腳盤、陶瓷缸具等,反映出當時伽倻時代以泥陶來製作器皿為主要的方式。並且還有發堀出槍、弓箭、刀及斧頭等各種鐵製武器及馬鐙、馬蹄掌等馭馬用器具,就此可以對伽倻時代軍事武器使用的情形深入了解。另外也有發現許多玉器、金銅冠和金銀飾物等,可見當時已有階級身份地位的分化。 [文化財現況] 指定號:史蹟第79號 指定年度:1963年1月21日 所在位置:慶尚北道高靈郡高靈邑池山里 時代:伽倻國 面積:81萬3227平方公尺,共200餘座古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