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濟寺廟的原址-定林寺址 *百濟將都城移至扶餘時期(538-660)的中心寺廟,挖掘調查時期於講堂址發現了寫著「太平八年戊辰定林寺大藏唐草」的字跡。太平八年為遼的年號,同等於高麗顯宗19年(1028年)。與這個字跡一同出土的文物數量,是此處出土的高麗瓦片中最多的,為能夠代表定林寺曾於高麗重建的文物。從伽藍配置形式看來,為典型的一塔式配置。從南邊起分別以中門、石塔、金堂、講堂的順序,建築於一直線上,周圍規劃有迴廊。但特別之處在於,包圍伽藍中心部份的走廊型態並非正四角形,而是呈現北方間隔較寬的梯形。從挖掘調查結果看出,原本寺廟前有蓮池,為了保護石佛坐像的建築建造於1933年。遺留有百濟時代建造的5層石塔(國寶第9號),以及高麗時代製作的石佛坐像(寶物第108號)。出土文物包含百濟與高麗時代的裝飾瓦片,還有百濟硯臺、陶器與泥土捏製而成的佛像等。* 國寶第9號的著名定林寺址五層石塔 *建造於扶餘定林寺址的石塔,在窄且矮的第一階基壇上豎立了5層的塔身。與新羅聯合消滅百濟的中國唐朝將帥蘇定方,在此塔留下有著「征伐百濟紀念塔」意思的字句,因而一度被誤稱作「平濟塔」,備受侮辱。基壇每一面中間與稜邊上放置著柱石,塔身部各層主石每個稜邊上都豎立著柱子,上下較窄、中間凸出的技法,是利用了木造建築內的肚凸法;薄而寬的屋頂石為屋簷四角微微上彎的淡雅姿態。窄而淺的1層基壇與表現出肚凸法的柱子,以及薄而寬的屋頂石等型態,在在忠實顯現出木造建築的型態,又並非一昧的模仿,而是表現出精練創意的造型,整體型態非常莊重美麗。與益山彌勒寺址石塔(國寶第11號)同為百濟時代流傳下來的唯二石塔,不僅是甚為貴重的歷史資料,透過精緻的造型美,更是散發出高格調氣度的美麗作品。此石塔與益山彌勒寺址石塔同為百濟時代建造的貴重石塔,可以稱得上是韓國石塔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