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南洞區) , 仁川市區

蘇萊濕地生態公園位於仁川廣域市南洞區論峴洞,整個公園佔地面積350萬平方米。其中,以廢棄鹽田為中心的66萬平方米的空間開園於1999年6月。這裡的生態展示館是在鹽田倉庫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館內展示著百脈根、海棠花等鹽生植物的照片以及制鹽場景、蘇萊浦口的照片。2001年4月,濕地公園進行了生態學習空間擴張工程,分別建造了公園諮詢館、生物壁畫館、自然能源體驗館、仁川第21宣傳館、仁川環境NGO活動情況館。在展示館附近的自然學習場中為遊客準備了與生態公園植物及鹽田相關的教育影像,設有桌椅、屏幕齊全的教室。生態公園以小學生為對像,分別在每年的6~7月、9~10月每週開放五天,為學生提供20分鐘的學習時間。鹽田學習場是將廢棄鹽田進行複原後建成的,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這裡每天可以產鹽400~1,200kg,可直接觀察到生產食鹽的過程,看到形如圍棋棋盤般的鹽田和工人們用水車抽取海水的工作場景。特別是在取鹽時間(通常為下午4點)前往的話,還可直接參與下鏟鹽體驗活動。在鹽田學習場旁邊設有可赤腳進入捕捉螃蟹、挖採貝殼的泥灘體驗場。其週邊則是棲息著金魚、鯉魚的淡水蓮池。自1999年6月開園以來,這裡一直深受首都圈市民的喜愛,公園距高速路口僅有五分鐘的車程,在公園入口處立有標著“首都圈海洋生態公園-海洋探索自然學習場”的樹門。


慶尙北道(榮州市)

從慶北榮州市豐基邑往浮石寺方向,在路的右手邊可看到紹修書院,為韓國最早的賜額書院(所謂賜額是指君王賜贈匾額之意)。書院是培養、教育先賢的朝鮮私立教育機關,內有祭奉先賢遺像並舉行祭祀的祠堂、研究學問的講學堂,以及學生們寄宿的齋堂。紹修書院於1543年(中宗36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將其敬仰的晦軒安珦的祠堂建蓋於宿水寺址而開始,初期的名字為白雲洞書院,退溪李滉赴任豐基郡守之後,要求國家合法的認證,因此獲賜明宗親筆所寫的紹修書院匾額,蘊含「已經頹廢不振的儒學再次延續」之意。在紹修書院之後,各地建立了許多這類的賜額書院。當時官學逐漸散亂,而對性理學的社會風氣逐漸成熟,追隨退溪李滉、栗谷李珥等大學者的帶領。紹修書院於創立後350餘年期間,有壬辰倭亂時以慶尚道右兵士身分,死守晉州城戰死的金成一、宣祖時擔任左議政的鄭琢等多數曾師從退溪的門生,以及4,000多名儒生曾在此修學。這裡的史料展示館展示著記錄安珦傳記的《晦軒先生實記》、記錄歷屆擔任書院院長等職責官員人士的《院任記名錄》、記錄在此修學儒生名字的《入院錄》、登記來訪書院人士的《尋院錄》等160餘件藏書。紹修書院一開始入學的學生僅有10名,獲得賜贈匾額後,增加為30名。入學資格為通過初試或者鑽研學問的儒生。但是若不鑽研學問,分心於科舉考試上,或是違反淳風美俗的話,便強制退院。走進書院入口處,可看到平均樹齡為300~500年以上松樹群落組成的「學者樹」,呈現出儒生剛正不阿的氣勢。書院前500年的老銀杏樹默默見證了書院的歷史。環繞書院的竹溪水發源自小白山國望峰,為浸潤榮州玉土的洛東江源流。書院旁竹溪川邊有庚子岩與書院院生們作詩、討論學問的景濂亭、醉涵臺。站在紹修書院的出入口,正門有掛著白雲洞匾額的講學堂,左側有文成公廟、典祀廳,講學堂後方有日新齋與直方齋,右側有學求齋與至樂齋。書院後方還有史料展示館與忠孝教育館。


京畿道(龍仁市)

韓國最棒的傳統文化主題樂園韓國民俗村,自2016年4月9日至6月12日為止,將舉辦朝鮮文化節「歡迎來到朝鮮時代」,讓遊客與充滿個性的人物角色一同進行朝鮮時代時光旅行,是韓國民俗村的代表春季慶典。今年慶典邁入第5屆,特色在於加入了新的遊行隊伍活動,帶來進一步升級的創意廣場劇,並大幅加強遊客的參與度。 韓國民俗村的代表打工人物「乞丐」、話題人物「小商販」、讓男人拜倒裙下的「妓生」,以及透過「朝鮮時代人物角色試鏡3」選出的各個新人物角色等,一共22位朝鮮時代的人物角色等著迎接遊客的到來。此外,以歷史悠久的朝鮮時代為背景,及奇幻的世界觀與各人物角色令人興味盎然的關係圖,使遊客彷彿穿越回朝鮮時代走了一趟時光旅行。 有別於去年的慶典,今年更擴大遊客的參與規模,提供遊客直接成為朝鮮時代人物角色的機會,舉辦壞使道的「護衛武士選拔大會」、地方官廳的「畫師選拔大會」、大監家挑選長工的「天下第一長工選拔大會」等活動,在現場招募參加者。選出優勝者後,現場也將致贈獎品給所有參加者。 特別演出方面,韓國民俗村的金先達──專騙為富不仁者的「小商販」,暗地朝壞貴族「大監」下手的「大監出行」活動,錯過相當可惜。跳脫供人純參觀的表演形式,讓人物角色與觀眾都成為主角,呈現新形態的遊行演出。而在官衙處上演的創意廣場劇「使道的生辰宴」也不容錯過,翻轉觀眾已知的劇本內容,帶來令人驚呼的轉折,各個人物角色更運用純熟的演技,為所有觀眾帶來歡笑。 文化節也準備了廣受女性遊客歡迎的「朝鮮時代青樓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能間接體驗在有著嚴格身分制度的朝鮮時代,跨越身分的侷限,以自由的治裝風格引領當時流行的妓生之生活。不僅有著華麗的傳統服飾,還有能讓人聯想到朝鮮時化3大風俗畫家申潤福的風俗畫冊的4個主題區,由服裝到空間,使遊客猶如置身青樓,真正成為其中的一員,相當適合拍張認證照留念。 此外,現場還有能體驗韓服的「傳統服飾體驗」,體驗朝鮮時代交通卡與身分證的「馬牌與號牌製作」,大家閨秀的必需品「香囊製作」等不論男女老少皆可參與、同樂的豐富傳統體驗。


慶尙北道(慶州市)


京畿道(驪州市) , 楊平

神勒寺是憲宗在1858年依照祖母純元王后的發願,命令戶曹判書金炳冀大舉修建的寺廟,從那時候開始原本英陵願剎的意義漸漸淡薄,而又被改稱為神勒寺。神勒寺在近現代歷史上並不怎麼有名氣,但在1925年的時候涅槃堂擴建到了14柱寬的規模,在1929年姜性仁法師擔任住持的時候時,在金仁柱的捐獻下修建了冥府殿。 神勒寺是坐落在驪州邑東北方約2.5公里的南漢江上游鳳尾山山麓,是座歷史悠久的傳統古剎。相傳是新羅時代元曉大師所創建,他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阻擋龍馬,因此而得名。寺廟以篆刻印極樂殿為中心,並有歷史最悠久的祖師堂,和由磚砌成的塼塔,高麗未期的大藏閣記碑和梵鐘閣等歷史遺跡。特別是建於江邊絕壁上的江月軒,是神勒寺最著名的地方,坐在這可眺望南韓山和周圍的風景,相當適合情侶相聚、約會。這裡保有8件指定文化財,這裡一帶在1977年被指定為觀光地。* 主要文化財1) 神勒寺祖師堂(寶物第180號)2) 神勒寺多層石塔(寶物第225號)3) 神勒寺多層磚塔(寶物第226號)4)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寶物第228號)5)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碑(寶物第229號)6) 神勒寺大藏閣記碑(寶物第230號)7)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前石燈(寶物第231號)8) 神勒寺極樂寶殿(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28號)


慶尙南道(陜川郡)

伽倻山於1966年6月24日被列為史蹟與名勝第5號,1972年10月13日被列為國立公園第9號。伽倻山國立公園整體面積佔地76.256㎢,位於慶尚南道與慶尚北道交界處,海拔1,430M的最高峰象王峰(又名牛頭峰)高高耸立,山勢巍峨。伽倻山自古以來即以海東十勝地、朝鮮八景之一馳名,新羅時期曾為華嚴宗主道場,如今供奉八萬大藏經的海印寺也位於此處。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位於首爾特別市大學路的韓國料理專門店。主打菜品是蔘雞湯。供應韓國的滋補料理。


()

外高山甕器村以韓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甕器村而聞名,在這裡可以直接看見傳統甕器製造的過程。整個村子以甕器作為裝飾,是極具特色風格的村莊。特別是每到下雪嚴冬,每戶人家燒窯的景致更是讓人感受到舊時村莊鄰居們和睦安樂共處的氣氛。另外還有新羅土器重現展,因此也成為學生進行校外教學的重要行程之一。 外高山里甕器村位於14號國道旁,與東海南部線鐵路相連,交通相當便利。自1957年起開始製造甕器,至今一年甕器的生產量可高達2億韓元,扣除夏天淡季時期外,銷售量維持增加狀態。甕器村目前為全韓國最大的甕器生產地,1970年代起,傳統甕器工廠一一進駐此地,目前約有9家生產業者營業中。在甕器會館裡透過專業講師的協助,可以親自體驗動手做甕器的樂趣。 傳統製作方法為桶窯(窯洞裡面放桶子,桶子裡放甕的方式),以低溫漸漸調高溫度的方式來燒窯,大約需等待8~10日左右的時間。近年來積極改良,也將燃料由木材、瓦斯等多種燃料混合使用,不僅使得甕器可通風良好,放入甕中的內容物也不容易變質。將甕器拿來當米缸使用時,甕內不但不會生米蟲,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好米。負責檢驗原料的人員需具備高水準技術,可作為開闢窯洞的地形條件比其他地區更為優越,另外與其他同業者聚集在同一地區生產,也成為市場的優勢條件。使用傳統土及含有生物的陶土,堅固而古樸的方式更沒有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首爾(中區) , 明洞

1968年開始營業的店家。 招牌菜是牛排骨。 位於首爾特別市中區的韓國料理專賣店。


濟州道(濟州市) , 中文旅游区

濟州偶來小路第16條路線始於高內浦口,途經南頭烽火台、舊岩碼頭、水山峰圍路、水山田路、三別抄最後一個將軍抗蒙精神的所在之地缸坡頭裡遊園地、古城叢林之路、青花村後最終達到光令1裡事務所,全程15.7km。途中包括部分上坡路,在經過新嚴碼頭後設有台階,中途還會遇到叢林,故而不適合推嬰兒車或輪椅的遊客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