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山寺是位於洛山海水浴場北邊4公里處的寺廟,擁有1300年歷史。爲新羅(西元前57-西元後935)義湘大師(625-702)於第30代王文武王(661-681在位)11年時所建,寺內有七層石塔、銅鐘、虹霓門等文化遺産。傳說該寺是義湘在中國唐朝留學後回國,祈禱時遇觀世音菩薩,遂在菩薩指點處修建法堂,並取名洛山寺。後洛山寺又經多次重建,現在的建築建於1953年。洛山寺通過一柱門和虹霓門進入寺內。在虹霓門前轉入寺內,法堂兩側可見用泥石混合並鋪瓦的土垣和烏竹。洛山寺海水浴場北面一側的銅鐘旁,有一小後門沿小徑與義湘臺和紅蓮庵相連。義湘臺是建於海邊絕壁上的亭子,義湘大師曾在此參禪。紅蓮庵是義湘大師在海邊石窟上所建的庵。法堂的簷廊上挖了一個直徑約10釐米的洞,從這裡可以望見大海。經義湘臺往右側山麓上走,那裡的神仙峰上矗立著站立望海的石造佛相-海水觀音像。該佛像據說在東洋最大,即使在很遠的勿淄港也可看到。洛山境內的景觀以洛山八景為稱的八大地方出名。① 洛迦暮鐘② 在雪嶽山眺望的晚霞(雪岳返照)③ 廣石夜瞻④在基洞升起的晚炊煙霧(基洞暮煙)⑤ 在望月臺前的沙灘上飛下鴨雁(平沙落雁)⑥ 從遠方望月臺前要進港的船隻(遠浦歸帆)⑦ 南大川的水流(九萬長川)⑧ 在望月臺上望月的情致(望亭秋月)* 文化財七層石塔 (寶物499號)、虹霓門 (有形文化財33號)、石牆 (有形文化財34號)、義湘臺 (有形文化財48號)、舍利塔 (有形文化財75號)、紅蓮庵 (有形文化財36號)、洛山寺一帶 (有形文化財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