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淸北道(丹陽郡)

垂楊介遺址是在建設忠州水庫,於調查將被水淹沒的區域時,由忠北大學博物館發現的遺址。此處為韓國舊石器遺址中佔地面積最廣的一處,不僅是遺址範圍,在文物方面更大量出土舊石器石代晚期典型石器,可謂在韓國與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舊石器遺址。垂楊介先史文物展示館即為展出這些出土文物之處,不僅有標示出舊石器遺址的丹陽一帶的地圖,也可看到對遺址的詳細說明與介紹,藉由館內的展覽,能對史前人類的生活與智慧有大略的認識。


忠清南道(扶餘郡)

忠南扶余郡阿裡郎汽車旅館(Arirang Motel)位於蘊含古代百濟氣息的扶余中心區。由於扶余的歷史特點,可以說走到哪裡都可謂博物館。旅館位於扶余市區,交通方便,附近有很多因荷葉飯而聞名的餐廳,適於遊客休息就餐。旅遊景點方面,距定林寺址5分鐘車程,扶余博物館也很近。此外,擁有落花岩的扶蘇山和因荷花塘而聞名的宮南池也不容錯過。


京畿道(水原市) , 水原

直到80年代初期為止都非常出名的水原排骨代表店家「華春屋」因故歇業,而曾經營過華春屋2年的金秀慶(音譯)便以當時所學的技術,於現址開設了今天的三父子排骨,並傳承了水原排骨的命脈。三父子之名指的是擁有30年經歷的排骨專家金秀慶的父親,以及他用全新概念努力延續傳統滋味的兩個兒子,三代共同經營。


慶尙北道(高靈郡)

位於慶尚北道高靈郡高靈邑池山里的大伽倻博物館,為展示大伽倻與高靈地區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博物館由大伽倻王陵展示館與大伽倻歷史館等建築所構成,珍藏了池山洞第44號古墳的模型與出土遺物,以及伽倻金冠複製品等。


慶尙北道(靑松郡)

慶尚北道青松是擁有好水的庫藏寶地。<青松冰谷>為青松郡盈德玉溪溪谷交界處的山谷,一整個夏天都冰凍,但只要溫度低於32度冰就會溶化。神奇的地方在於,外面的溫度越高,這裡的冰就越厚實。這裡的泉水甘甜,可忘卻夏日炎熱般沁涼,更因奇岩怪石的絕景吸引眾人前來。另外,冰谷正下方有著被稱作‘原子石’的峭壁,這石頭上有著高62m的人工瀑布。冬天時,瀑布會形成巨大的「冰壁」,熱愛冬季運動的人們會前來攀登冰壁,也有為了拍攝美麗閃耀冰壁美景的眾多攝影家前了。每年這裡都會舉辦「全國冰壁攀登大會」。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三姓穴出生的耽羅始祖高梁夫三神過著狩獵的生活,後與來自東方國家(碧浪國)的三公主舉行聯婚的小蓮池。雖然只是淺小的蓮池,三神在此舉行婚禮過後,濟州居民才增加,並開始從事農業活動。婚姻池旁邊就是三神舉行婚禮過後,佈置新房的洞窟,洞窟分為三部分,看來並非只是單純的傳說,在這可一窺濟州島始祖的蹤跡。夏季時芙蓉花綻放,就像晚霞般美麗。


仁川(江華郡) , 江華島

朝鮮光海君10年(1618年)時進行修繕高麗時代外牆的工程,並於1656年設置廣城堡,此堡壘的墩臺則是在1679年才完成,鰲頭、花島、廣城墩臺及鰲頭亭皆屬於廣城堡。1745年改建為完整的石城,當時還設有城門。廣城堡曾在辛未洋擾時受到猛烈的攻擊,1871年4月24日美國的威爾‧羅傑斯為要求通商,率領艦隊與1,230人的兵力進攻,登陸部隊在成功佔領草芝嶺與德津鎮後,又於廣城堡遇上朝鮮軍。當時朝鮮軍指揮官魚在淵帶領著所有勇士們,在位居劣勢的情況下仍然勇猛奮戰,沒有砲彈就以刀槍代替,沒有刀槍就用石頭或赤手空拳與敵人決鬥、無人卻步,但最後依舊不幸壯烈殉國。此戰役後,城池及門樓皆被嚴重破壞成為廢墟。直到1977年才將按海樓、廣城墩、孫乭項墩臺、龍頭墩臺與壯烈戰死沙場的無名勇士們之墓,以及魚在淵將軍的雙忠碑閣等眾多文物修補完成,當時建造的「江華戰跡地淨化紀念碑」就豎立於龍頭墩臺上。1998年在海岸邊建構了寬廣的休憩空間,提供給前來參觀的遊客方便使用。廣城堡已被指定為史蹟第227號,每年農曆4月24日固定於上午11時起舉行廣城祭儀式,紀念包括魚在淵將軍在內所有壯烈犧牲的無名勇士們。廣城堡完整保存了曾在戰爭當時使用的大砲、砲臺及城牆,非常適合大人帶著小孩前來古蹟巡禮實地考察,在城牆上俯瞰海景與墩臺的曲線也讓人印象深刻。* 左/紅夷砲 - 砲口填裝式火砲,射程距離為700m,自朝鮮英祖起鑄造使用。以爆炸的力道將砲彈發射出去,但本身並不會爆炸,威力較弱。* 中間/小砲 - 填裝砲彈後在後頭小孔點火射擊的砲口填裝式火砲,射程距離為300m,擁有韓國傳統火砲中最為發達的型態。* 右/佛朗機 - 佛朗機原為法軍使用大砲,因壬辰倭亂而成為朝鮮軍廣為使用的火繩砲。一門砲內有5~9個砲彈,為可連續射擊的武器。* 廣城墩臺是廣城堡內的3個墩臺之一,肅宗5年(1679)由咸鏡道、黃海道、江原道的8,000位僧軍與4,300位御營軍合力在40天內完成,1977年復原4個砲座與3門砲。* 孫乭項墩臺 - 此墩臺建於朝鮮肅宗時期,原來墩臺的中央有3間武器庫與3個砲座。城郭長108m,為高宗8年(1871)辛未洋擾時與美國海軍激烈對抗的戰場。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烏頭山(119m)山頂上的烏頭山城,其名稱依照紀錄的不同稍有差異。《大東地志》內稱其為鳥頭城、《輿地圖書》內為烏頭山城、《世宗實錄地理志》與《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內則紀錄為烏鳥城。這座山城以漢江與臨津江交界處的烏頭山山頂為中心建造,長約620公尺,為百濟時代的馬鞍形山城。四面陡峭,西邊為臨津江、南邊面朝漢江、東邊是農耕地,北邊則與山腳相連。山頂上到處都散佈著城牆用石材,可以看出從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持續修築的痕跡。1990~1991年間發掘調查結果,出土的大部分為土器、白瓷、瓦片、鐵鏃等。此處為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雖然在建立統一展望臺後,已難以看出其原來的樣貌,但根據相關專家對於遺跡附近的實地考察結果,可確定臨津江與漢江交界的西邊內陸有高1~1.5m、長約30m、寬6~7m、完整保留下來的古城牆。建築方式為基石上堆疊地臺石(5~15cm)後,內側為全部只填充石頭的後填充石形式。在大巖盤上採集石頭使用,而將其斷面作為城牆的型態是研究百濟時代城墎的重要遺跡。從烏頭山城位置及山勢等週邊地形條件來看,有學者主張它就是廣開土大王陵碑、《三國史記》與《百濟本記》等紀錄中所提到的百濟北邊關彌城,金正浩的《大東地志》中則紀錄烏頭山城就是百濟的關彌城,是最近在學界引發不少關注的地方。


首爾(江西區) , 首爾西部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國戰爭中,為了抵抗北韓軍隊的侵入,陸軍第1師團11、12、15連隊等所屬的1,100多名士兵退至金浦地區,於6月26日~30日在開花山附近與敵軍展開激烈的鬥爭。但是最後,這些士兵們與本部失去聯系,彈藥耗盡,最終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這些護國人士,安撫他們的靈魂,於1994年在開花山設立了慰靈碑,每年的6月28日亦會在此進行悼念祭。* 規格 - 碑石高度 4.7公尺 * 建立者 - 陸軍第1師團等


光州廣域市(西區)

1971年於忠壯路開業, 在尚武地區已經營至第二代。每日使用之食材皆是當天從全羅南道務安運來的新鮮生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