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麻浦區)

韓國多願護肝寶是銷售韓國護肝寶和韓國通血寶的賣場。這是北枳椇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人士羅千洙博士研發的健康功能食品。從一開始就以旅遊業為對象開發和經營產品,因此比起韓國,在大中華地區反而更受到關注。在韓國的首爾、濟州和釜山都有賣場,海外則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馬來西亞設有賣場。尤其在產品口碑極佳的香港設有總經銷商,知名度更高。除了團體遊客外,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地區的客人也透過口耳相傳慕名而來。作為北枳椇產品的領頭羊,曾獲得「500萬美元出口塔」的殊榮。賣場內常駐有各國導購,無障礙便利設施也非常完善。


京畿道(加平郡) , 議政府

加平郡、京畿觀光公社、(株)南怡島為了推廣親環境觀光,所建的休閒設施。在南怡島加平乘船處設置的高80公尺塔座,往海龜島方向延伸640公尺、南怡島方向940公尺的滑索,以無動力的方式滑降。是亞洲最大規模的wire-riding設施。


首爾(中區) , 明洞

為外國旅客專屬賣場,販售海苔、人蔘商品、化妝品等。 賣場內陳列的所有商品皆是由老闆直接在產地嚴選加工而成,流通過程非常透明單純,可以廉美的價格購得Haetae名家所販售的優良品質商品。


仁川(中區) , 仁川市區

位於東仁川站前的仁川學生文化會館旁的巷弄正是著名的東仁川土魠魚街。自40多年前由"仁荷之家"餐廳正式開始營業,創始店面不是位在現今土魠魚街內,而是在土魠魚街後面的巷道中。漸漸土魠魚街上的餐廳開始林立,土魠魚街以前並不像現在一樣主要販售烤魚,而是當時在各式各樣的下酒小菜中,又以烤土魠魚最受到客人們的歡迎,逐漸變成最具代表性的菜色,土魠魚街也開始打響名號。現在的仁荷之家旁邊牆壁上還掛著當時創店的老奶奶與老闆娘的壁畫,正式由於這兩位的努力,土魠魚街才會擁有如今共10餘間商家營業中的規模。2002年起由政府命名指定為土魠魚街,原於巷道入口處設立掛有土魠魚街的看板,現已拆卸改為由各家餐廳自行在店面掛上獨具特色的美麗招牌,也使土魠魚街的氣氛頓時更加活躍起來。土魠魚街內販售的土魠魚產於紐西蘭,依烤土魠魚的方式及沾醬的不同,在口味上也會略帶差異。除專賣土魠魚之外,各店家也拿出自己的拿手下酒菜色來滿足所有客人們的需求。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位在昭格洞小巷弄內的別緻餐廳-義大利齋,其合理的價格與正統威尼斯式料理是訪客絡繹不絕的原因。


首爾(永登浦區) , 汝矣島・永登浦・麻浦

位於漢江上的栗島,如一顆栗子般坐落在漢江上。這裡還被稱為駕山,並且與汝矣島的別稱羅衣州相對應,還被稱為栗州。 栗島東部和西部的河蝕崖還被稱為“小海金剛”,大栗島的下面是漢江堆積而成的9個河中小島,延綿數十裡的白沙灘早已被列為首爾名勝“栗島明沙”,週邊的景色優美。 根據《東國輿地備考》記載,漢江栗島曾是高麗時期的流放地,1394年,隨著朝鮮王朝遷都至此,這裡便成為漢江上的運輸要塞,直到6.25韓戰之前,這裡一直是造船處和物資集散地。據《慵齋叢話》記載,世宗•成宗時代,這裡種植了許多桑樹,並有著“國家的桑田”之美稱,養蠶業興盛。 據《明朝實錄》11年4月記載的栗島居民日常生活:這裡位於首都首爾,漢江水十分乾淨,可以直接當做飲用水,與外部的交流較少,因此很少引起週邊的註意,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大體是自由奔波,民風淳樸,這裡聚集著馬氏、印氏、石氏、宣氏等韓國比較稀有的姓氏家族。府君堂和銀杏樹被視為庇佑島上村落安甯與和平的像徵。 到了1968年2月10日,作為汝矣島開發的一部分,對栗島實行了爆破,島上的62戶443名居民集體遷到了麻浦區倉前洞牛山半山腰。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江水的衝積,栗島上長滿了紫芒、水楊等親水性植物。1990年成為世界上罕有的城市中的“候鳥棲息地”。1999年8月10日,被指定為首爾市“生態保護地區”,一直以來受著特別地保護。


釜山廣域市(中區)

元祖首爾人蔘雞湯(南浦洞總店)是位在釜山南浦洞的60餘年老店。


江原道(平昌郡)

月精寺位在江原道平昌郡珍富面東山里五臺山東邊溪谷的茂密樹林裡,後方有東臺滿月山,被翠綠針葉樹林包圍的寺廟寂靜坐落於聚集滿月山精氣處,顯露出雅靜之美。潺潺流經寺廟前方的金剛淵,清澈的溪中鱗魚自在悠游,這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美景。懷抱著月精寺的五臺山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美麗風光,而且從以前起就是五萬菩薩常駐的神聖佛教聖地。從新羅時代起至今一千四百多年的歲月、從開山祖師慈藏律師一直到近代的漢巖與吞虛師父等,做為五臺山中心寺廟的月精寺培育出不少有名的「善知識」(即高僧,佛教中指引人們理解佛法離苦得樂的指導者)。直至今日,月精寺依然以參天樅樹林的正直與翠綠完整守護著佛家的精神,並成為佛教的重要支柱。月精寺為曹溪宗第4教區的本寺,管理60多間寺廟與8間庵。新羅善德女王12年(643年)由慈藏律師所建,目前月精寺內保存有國寶第48號的八角9層石塔及寶物139號月精寺石造菩薩坐像等眾多文化財,與距離寺廟1km處的500年樅樹林皆為五臺山的象徵。* 月精寺浮屠群 - 江原道文化財資料第42號(1984.06.02指定)浮屠象徵著僧侶的墳墓,供奉著遺骨與舍利。共22座大小約為1~2m左右的浮屠分散在從月精寺前往上院寺途中的樅樹林內,從不高的構造來看,可推斷豎立的時代為朝鮮時代中期以後。這些供奉著法號為雲空性觀、金聖堂等僧侶們舍利的浮屠,大部分的構造都是在底矮基石上安著鐘造型的塔身石,偶爾也會看到擁有2層基壇與屋頂石的浮屠。* 主要文化財 - 月精寺八角9層石塔(國寶第48號)、石造菩薩坐像(寶物第139號)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活動簡介: 為了宣揚韓國宮中文化的莊重、優雅, 並讓民眾體驗韓國傳統宮中文化的魅力,因此每年春天定期在雲峴宮舉行高宗/明成皇后國婚嘉禮活動。“高宗/明成皇后嘉禮”將高宗3年(1866年)3月21日,在雲峴宮舉行的高宗與明成皇后閔氏國婚現況,真實地重現在大眾眼前。這項慶典是經過雲峴宮諮問委員會等,具體地考證、調查後舉行,其目的在於讓民眾重溫過去的歷史文化、並以新的角度看待漸漸被遺忘韓國傳統文化。 活動介紹: “嘉禮”意指君王的婚禮或登基大典,或是王世子、王世孫、皇太子、皇世孫的婚禮或冊封典禮。由於這是國家的重大典禮儀式,所以長達數月的準備及動員上千人的規模是正常的。朝鮮時代王室婚禮的進行步驟、規矩,不但嚴格且複雜,婚禮的進行步驟更是完整地被制定為國家準則。韓國傳統婚禮中,新郎必須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這個風俗就連是一國之君也無法例外。但是一般的住宅對於君王浩大的迎娶隊伍而言,顯的過於狹小,故設立了“別宮制度”,即在別宮舉行王室婚禮,因此高宗與明成皇后的婚禮便在雲峴宮舉行。 重現當時國婚盛況的“高宗/明成皇后嘉禮”,由朝鮮時代君王出宮時象徵的黃龍旗、五方旗、六宗旗等傳統宮中服飾及裝備等的“御駕行列”展開婚禮序幕,緊接著是明成皇后接受冊封的“妃受冊儀式”,及高宗迎接王妃的“親迎儀式”等,整個典禮進行長達2個小時。 活動要點: 重現朝鮮時代王室婚禮盛況的“高宗/明成皇后嘉禮”,不但讓民眾見識到傳統宮中服飾、文化,更能體驗古時的生活型態。韓國傳統服飾,華麗中蘊含淡雅的特色、規模浩大的迎親隊伍都能在慶典中一一見識。在婚禮結束後,遊客們還有機會與身著傳統宮中服飾的工作人員合照留念,所以可千萬別忘了帶相機喔!


仁川(江華郡) , 江華島

為阻擋從海上侵略的外敵而於1656年建造了要塞,其他建於1679年的草芝墩、長者坪墩及蟾岩墩皆位在草芝鎮內。1666年時期的鎮將擁有兵馬萬戶,1763年配有佥使與軍官11人、士兵98人、墩軍18人、牧子210人與鎮船3艘等,曾歷經丙寅洋擾、辛未洋擾與日本軍艦雲揚號侵犯等近代轟轟烈烈的悲壯戰役。1871年4月23日美國威爾‧羅傑斯指揮亞洲艦隊入侵時,450名美軍陸戰隊登陸草芝鎮,並陸續佔領德津、廣城鎮。1875年8月21日的草芝鎮砲台與日本雲揚號展開了激烈的砲戰,雖然已於1973年完成複原工程,但現在仍可看到當時在老鬆與城牆上所留下的砲擊痕迹。草芝鎮內展示有朝鮮軍隊所使用的大砲等遺迹文物。 * 面積 - 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