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北道(金堤市)

就像是蓋在削掉的鳳山頭,位於奇岩怪石的絕壁上,放眼望去是一望無盡的大海,因此稱為望海寺。萬頃江下游與西海交界處,能遠眺古群山列島,位於此處的望海寺,有著與久遠歷史不相稱的簡陋規模。百濟時期642年(義慈王2年)浮雪居士(韓國三國時代於金堤一帶活動的僧侶)來到此處建立佛寺並傳道,但之後佛寺地基傾倒沉進海底。朝鮮時代1589年(宣祖22年)震默大師(1562~1633,朝鮮後期金堤出生的僧侶)再次建造了望海寺樂西殿(全羅北道文化財資料第128號),ㄱ字型的建築物前有間突出來的部分有木製地板(Maru),後面掛著近幾年來做的鐘。


忠清南道(天安市)

位在天安市新富洞的Galleria百貨公司天安店是地下1層、地上4層的百貨公司,從食品館到流行百貨、國內外名牌等高品質商品應有盡有。並且以親切的服務在天安地區為大眾服務。營業時間是從10:30到20:00,週五、六、日則營業到20:30。


慶尙北道(盈德郡)

<盈德新再生能源展示館>位在慶尚北道盈德風力發電區內,展示館與盈德天賜的天然環境、迎日公園、風力發電區等相連接,能夠同時直接享受到自然、觀光休閒、體驗新再生能源。 展示館有2層樓,1樓設有供民眾休息的咖啡廳及其他便利設施,在2樓的展示設施可以體驗到利用太陽、風、水、地熱等所產生的新再生能源生成原理,除此之外還有利用太陽能的足浴池等設施。展示館還準備了三菱鏡體驗以及利用太陽光的音樂坐椅等設施,如同一座戶外遊樂園。展示館旁山丘上的風之庭園設置有戲風設施與可以看到東海的高性能望遠鏡,展示館頂樓設有天空庭園等。 展示館除週一外每天上午9點開放至下午6點。


全羅南道(木浦市)

木浦海上水舞噴泉長150m,噴泉最高達70m,為世界最大的海上水舞噴泉。以音樂配合水舞表演,加上影像與雷射光,帶來動感十足的表演,也為旅客的木浦之旅留下特別的浪漫回憶。


京畿道(抱川市)

廢舊採石場到藝術谷的變身 小山丘上千奇百怪的岩石和不著邊際的山景湖讓廢舊的採石場重新獲得生機。曾經的廢墟在抱川市環境還原政策的推動下,展現出全新的面貌。目前這裡年均訪客達100萬人以上,常年開展專題展覽、週末表演和專題演出等各式活動,已成為深受遊客和當地居民喜愛的文化藝術空間。


慶尙北道(盈德郡)

可以看到竹島山的漁村部落,由於這裡前海所捕的螃蟹腳樣子長得像是竹子,所以叫做竹蟹。村子是依來歷而命名為盈德竹蟹元祖村,並且建立了紀念標識。景汀里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裡有著長長的沙灘海岸,因此稱這裡叫Baet-bul或者景汀。景汀2里車踰洞村是11世紀中期(1060年左右),寧海府使來巡視村落的途中乘馬翻過山嶺,看到這村子的形式很像是牛馬車的馱鞍,因此命名為車踰,但至於村子何時何人所生成的就沒有人知道了。 朝鮮時代是屬於寧海府南面地區,但甲午改革後,1895年(高宗32年)5月26日勅令第98號地方管制改訂時,寧海府改為寧海郡,此時景汀里編屬於寧海郡,1914年3月1日日據時期府令第111號將行政區域合併,合併了梅洞·車踰洞的一部份地區,稱為景汀洞,並且編入盈德郡丑山面,其後1988年5月1日郡條例第972號將洞改稱里,景汀洞就改稱為景汀里,並沿用至今,現在行政區域上分為景汀1、2、3里。 Ma-jjok:Baet-bul南方的村落 車踰洞:Dal-bu嶺另一頭的村落 烏梅:Baet-bul南方的村落


全羅南道(麗水市)

麗水坐擁南海岸秀麗的景觀與各種豐富的水產資源,並保有忠武公忠節的護國文化遺跡,為護國忠節的都市。首爾~麗水的飛行時間為1小時,濟州~麗水的飛行時間為45分鐘。於2004年11月25日營運新的跑道,確保飛機行駛時間的準確性,並減少航班取消率,增加中型飛機的班機,提供了更便利的航空交通服務。2005年底擴建工程完工時,擔任起全羅南道東部圈門戶機場的重要樞紐角色。  


全羅北道(群山市)

月明公園是由月明山、長介山、雪琳山、占方山、石峙山等連結所組成的群山名勝,這裡曾經是群山60~70年代最棒的學校旅行路線。是總面積約77萬坪,步道長約12km的廣大公園。連接海望洞與新興洞,為群山的象徵。而爬上月明公園的象徵守市塔一眼就能看遍群山前海與錦江堤壩,還有群山市街道與長項製鍊所等周邊全景。公園山頂有展望臺、海洋雕刻公園、守市塔、三一運動紀念碑、開港35週年紀念碑、思考中的市民像、蔡萬植文人碑。守市塔ˇ的形象意義有燃燒的煙火與隨峰飄揚的帆,公園西邊雪琳山山腳有古老的隱寂寺,占方山與雪琳山間則有攔下河流建造的第一水源地。公園內造景優美,樹齡30年以上茂密的藤木與櫻花樹景觀秀麗,每年4月會舉辦全國性的櫻花寫真攝影大會。雖然四季都很漂亮,但春天櫻花盛開時的模樣最令人讚嘆。  


忠清南道(洪城郡)

廣川站自1923年12月1日開通至今,是典型的農業、畜牧業、小規模商業農村。廣川的名產有牡蠣蝦醬、海苔等。


京畿道(驪州市) , 楊平

  * 三國時代的戰略要衝之地-婆娑城址 * 此座城是以海拔250m左右的婆娑山頂為中心沿著稜線所建築的石造山城,部分城牆突出於江邊,為可一眼清楚瞧見上下游的戰略要衝之地。婆娑城遺跡保留了較多的城牆,外圍周長約1,800m左右,城牆中最高點為6.25m、最低1.4m。面朝川西里的東門址與面向金沙面梨浦里的南們址處,有著建造了門櫻的高柱形基石2座與平柱基石遺跡,東門址還留有甕城門地。* 婆娑城址的由來與歷史 *傳說婆娑城初次建造是在新羅第5代婆娑王時期,而根據<東國輿地勝覽>內記載,朝鮮25年(1592年)壬辰倭亂時期,隨著柳成龍的起義,率領著僧軍的義巖動員兵力在此重新修築了外圍周長1,100步(一步約韓尺6尺)的城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