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城北區) , 大學路・城北洞

貞陵是朝鮮太祖繼妃神德王后康氏的墳墓。作為朝鮮開國君主的太祖,在尚未建國前,依據高麗的風俗,在鄉里與首爾兩地各有一位夫人,在故鄉之妻為韓氏,而在首爾之妻為康氏。韓氏為太祖誕下六子二女,且在太祖登基前去世,而為太祖誕下李芳蕃與芳碩兩兄弟與一女的康氏,在太祖登基後被扶正並封為顯妃,幼子芳碩也被封為世子,因而埋下了日後王位爭奪的導火線。太祖5年(1396年),康氏因病去世,太祖哀痛不已,將她追封為王后,並下旨修建貞陵。但在時隔不久的太祖7年(1398年),第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第3代王太宗)因長期不滿最年幼的芳碩被封為世子,發動政變殺死所有康氏所出的王子,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備受打擊的太祖無心政事,將王位讓給次子芳果(第2代王定宗),從此以太上王的身分退居殿後,並常到貞陵悼念康氏並供佛。後來因陵域過大,曾引起當時最高行政機關議政府朝臣的非難。太祖過世後,對貞陵的薄待變得更為露骨,當初因世子之爭對康氏懷恨在心的太宗,甚至下旨將原位於今日貞洞一帶的貞陵,移葬到現在城北洞的位置。因太宗之故而遭到破壞與忽視的貞陵,雖然顯得比其他王陵簡陋,但整體結構與其他王陵相同。過了紅箭門後即為祭祀用的丁字閣,旁邊也有放著石碑的碑閣,後面是王陵,有文官石像、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護衛在旁。但與別的王陵不同的是,一般王陵從紅箭門到丁字閣的路都是直的,而貞陵的路則是彎曲的。在非常重視形式的當時,路修成不同於別的王陵的彎路,可見貞陵在當時曾慘遭破壞。如今除了基石外,多數建築、石雕皆為第18代王顯宗時期所復原。


京畿道(廣州郡) , 盆唐

為守護漢陽的四大要塞之一,南漢山城道立公園守護漢陽城廓的四大要塞分別為北部開城、南部水原、西部江華、東部廣州,東邊的廣州即為南漢山城。坐落於首爾往東南方24公里處陷落至城南市往東北方6公里處,總長11.76公里(本城9.05公里/外城2.71公里),高度為7.3公尺。2000餘年前原為高句麗東明王的兒子,百濟始祖溫祚的王城,經歷羅唐戰爭後文武王13年(673年)所堆砌的漢山州,也被紀錄下來稱作晝長城。後代活用此山城並積極翻修加固,終於在朝鮮時代光海君(1621年)在位時得以完成最終修建。登上城內的最高峰日長山,遠至仁川的夕陽,近到首爾及京畿道一帶的景色遊客皆可以盡收眼底。 整座城廓週邊山勢高聳峻險,中間則低平易守。城內居住舒適方便,可說是山城的有利條件。城分爲內外城,周長9.05公里,高3~7.5公尺,東西呈長方形狀。城內曾建有皇帝避難時的行宮及各種設施,但不幸未能妥善保存下來。南漢山城四季景色怡人是首爾近郊著名的散步及兜風旅遊景點,春天有茂密的洋槐、夏天是由蒼鬱的山林將整座山包圍環繞起來,一到秋天楓葉映紅青山,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南漢山城道立公園主要文化財1) 南漢山城(城廓)/國家史蹟第57號、南漢山城行宮/國家史蹟第480號2) 守禦將臺/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號建築山城時,東西南北四方各豎立4座禦將臺,也是現今僅存的一座。沿著城廓可以監視敵方,為兩層樓的木造建築3) 崇烈殿/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2號供奉百濟始祖溫祚王的祠堂,正祖19年(1795年)掛上崇烈殿匾額4) 清涼堂/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3號建築山城時,為被算計而冤死的李晦所建立之祠堂5) 顯節寺/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4號丙子胡亂時,為至始至終不願降服的幾位烈士所設立之祠堂6) 長慶寺/京畿道文化財資料第15號為維護保守南漢山城的9座寺剎中之一,可以窺探蓋建當時的模樣,保留的相當完整7) 枕戈亭/京畿道有形文化財5號8) 演武館/京畿道有形文化財6號9) 池水堂/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4號10) 望願寺/京畿道紀念物第111號11) 開元寺/京畿道紀念物第119號


慶尙南道(陜川郡)

與通度寺、松廣寺並列韓國3大寺剎的海印寺,建立於802年。目前寺剎內雖有大大小小的經殿,但皆為近代才建立而成的,只有藏經板殿為朝鮮初期建立,並保持當時的面貌。藏經板殿為保存13世紀流傳下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高麗大藏經板8萬餘章的木造建築。規模、型態一樣的兩棟建築分列在南北兩端,南邊的建築稱為<修多羅殿>,北邊的稱為<法寶殿>。沒有華麗的裝飾與漆色,僅扮演保管大藏經板的作用。通風良好、溼度強,適當維持室內溫度的高超科學技術,此建築物至今完好保存著八萬大藏經板。藏經板殿正確建立的時間不得而知,但1488年以朝鮮世祖之名建立後,韓半島遭逢火災或戰爭等災難皆為波及於此。作為保管世界唯一的大藏經板的建築物,不僅本身的建築之美與其中隱藏的科學技術,並於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慶尙北道(慶州市)

石窟庵於1962年12月20日被指定為國寶第24號,位於吐含山是座韓國典型的石窟寺廟,其正式名稱爲石窟庵石窟。它是一座以花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寺院,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爲世界文化遺産。新羅時期751年由金大城開始建造,歷經24年終於在774年竣工完成。據說石窟庵與佛國寺同樣建立於高麗時期,史書《三國遺事》中記載,金大城爲了現世的父母而建造佛國寺,又爲了前世的父母建造石窟庵。石窟庵主室呈圓形,內有本尊像等菩薩及弟子像,石窟庵正是爲了供奉本尊像而建成的。本尊像坐在蓮花寶座上,姿態柔和表情慈祥。屋頂呈半月形或弓形,上有蓮花紋的圓盤爲蓋。吐含山高745公尺,是新羅人的精神指標,也被稱作為東岳,是新羅五大名山之一。從很久以前即為佛教的聖地,山內遺物及遺址豐富,從佛國寺往東邊山上行走即可到達石窟庵。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有一條道路尚未開通前遊客們行走的山路,在60年代有許多畢業旅行會前來參觀,當時學生們就是沿著它來往行走必經之路。吐含山因為近海,時常雲霧環繞,從海那頭吹來的霧氣就如同吸了再吐出去一般故得名吐含山。來到這裡可以看見從東海升起的日出,當太陽升到水平線之上那瞬間,紅色光芒絢染整片海洋相當壯觀。石窟庵的日出景色十分美麗,因此有許多人拔山涉水趕在清晨來到這裡欣賞。下山之後可以到甘浦的前海,享受在清淨海域內所捕獲的新鮮海產。附近有感恩寺址及文武大王陵可供參觀,回程途中也可以順便參觀民俗工藝村或在普門觀光區進行休憩活動。


江原道(寧越郡) , 三陟

位於江原道寧越郡的莊陵是朝鮮時代(1392-1910)第6代國王端宗(1441-1457)的墓地。端宗擁有極悲慘的命運,當時12歲的端宗被叔叔首陽大君給篡奪了王位,導致17歲開始在清冷浦度過流放的生活。莊陵的規模雖然不大但被保存的很完整,墓地的周圍被松樹所圍繞,到了夏天很涼爽。有別於其他王陵的是,在莊陵有忠臣壇用來祭念為了端宗而死的忠臣們。1967年開始在每年的寒食節(農曆4月5日)前後舉辦端宗慶典。☞ 建築介紹* 丁字閣 - 端宗祭時供祭物的地方。* 端宗碑閣 - 建築內刻有「朝鮮國端宗大王莊陵」字樣的石碑。* 配食壇祠 - 於1791年建造的建築,供奉曾為端宗奉獻生命的臣下及內侍等牌位的地方,在每年寒食節為端宗上香之後,也為他們上香。* 靈泉 - 端宗祭時使用的泉水,平時流出的不多,但每到寒食節祭祀前後,聽說泉水就會不斷的湧出。* 端宗歷史館 - 可窺看端宗從繼承王位到被毒藥賜死的一生歷史,以模型的方式展出。※ 諮詢電話:+82-33-370-2619(韓) / +82-33-1330(中英日)  


忠清南道(公州市)

公山城位於公州市,是百濟(234-678)時的山城。城牆長約2.5公里,一般有兩條環游山城的路綫。一是從停車場出發,經西門的錦西樓再沿著水泥鋪成的小道遊覽;另一是從小道左轉而上,在城牆上游覽。 散步的小道經過專門整修,行走時很安全。城牆上的路雖然崎嶇狹窄,但可以欣賞到錦江江畔的景色。走上小道最先看見的是山城村莊前的拱北樓。從拱北樓往前,經過一個小山頭便來到了建於世祖4年(1458年)的靈隱寺。 寺廟旁還有挽河樓和荷花池。這裡不僅濃縮了公山城最美的景色,也同樣可以欣賞到錦江的美景。沿小道而上就是公山城最大的樓閣-臨流閣,這裡雖然位於將錦江美景盡收眼底的地勢,卻因爲樹木的遮擋而不能讓遊客如願。如今的公山城融歷史與文化於一身,具有較高的遊覽價值。 而優美的錦江風景和幽靜的漫步小道也是遊客旅遊時不容錯過的部分。若想走遍總長約3公里,高約110公尺的城牆,全程約需2小時30分鐘。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位於坡州的長陵是文化保存管理上不公開的文化財,為朝鮮第16代王仁祖(1595-1649,在位期間1623-1649)與其王妃仁烈王后(1594-1635)的陵寢。仁祖是光海君時期經由仁祖反正(1623年)登上王位,歷經丁卯胡亂(1627年)與丙子胡亂(1636年)等考驗,於1649年在昌德宮大造殿離開人世。


忠清南道(扶餘郡)

在扶餘到處都可見百濟的古墳,其中百濟王陵園(陵山里古墳群)是百濟王陵中規模較大保存較良好的古墳之一。位於古墳群入口處的百濟古墓模型展示館展示著和實物大小一樣的古墓群,可讓觀光客一次盡收眼底,約花5分鐘進入展示館內即可看到南面有7個古墳,氣氛靜肅莊嚴。古墳的外型多是圓形封土墳,內部則是穴式石室墳。在陵山里古墳1號墳中難得發現了四神圖壁畫,從畫有高句麗的壁畫來分析可以看出當初已與高句麗有往來的事實。


全羅北道(益山市)

王宮里遺跡是從1989年起,花費20年的時間挖掘考察的結果。可以確定這裡在西元600年到640年間為百濟武王時期建立的王宮,後來王宮的重要建築坍塌毀損,而於原址上建造了寺廟。在王宮里遺跡內可以找到韓國古代王宮裡最早出現的外郭城牆,還有王處裡政事、執行儀式的正殿等14個建築遺址,以及百濟最好的庭園遺址與生產陶瓷器的工坊、韓國最早的衛生設施-大型洗手間遺址等。對於掌握王宮的修築過程與王宮內生活的情形,皆為非常重要的資料。


京畿道(南楊州市) , 議政府

洪裕陵是洪陵與裕陵的合稱,兩個陵墓在同一個區域,中間只隔了一座小山丘。洪陵是朝鮮第26代高宗(1852-1919,在位1863-1907)與明成皇后(1851-1895)閔氏的陵墓。洪陵原本指明成皇后的陵墓,位於首爾清涼里,但在高宗過逝後,就被遷葬至現址,成為高宗與明成皇后之陵墓。高宗是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第二個兒子,以12歲稚齡即登上王位。高宗在1897年稱帝,宣布建立大韓帝國,但在日本不斷施與壓力下,與日本簽下了乙巳條約,外交權被日本奪去。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逝世,享年67歲。明成皇后是驪城府院君閔致祿的女兒,1866年(高宗3年)當上王妃。1873年高宗親政後,掌握政治實權。日本對其親俄政策感到不滿,便派遣刺客將其殺害。裕陵是朝鮮的最後一個王陵,也是第一個皇陵。朝鮮第27代純宗(1874-1926,在位期間1907-1910)與其妃純明孝皇后(1872-1904)閔氏、繼妃純貞孝皇后(1894-1966)尹氏合葬於此,是朝鮮唯一的同封三室陵。純宗是高宗與明成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朝鮮的最後一個王,更是試圖在王朝風雨飄搖時對抗日本,捍衛民族主權,在歷史上充滿悲劇色彩的王。純明孝皇后在純宗即位之前,剛開始是以世子嬪的身分被安葬在兒童大公園附近的龍馬山山麓,純宗死後才被遷到此處合葬。純貞孝皇后於12歲時成為純宗的繼妃,1910年日本欲奪取朝鮮國權,強迫朝鮮簽定韓日合併條約,相傳當時曾將玉璽偷藏在裙底下以阻止簽約。最後國權被奪,大韓帝國沒落,但純貞孝皇后始終沒有失去她溫和的性情與氣節,是大韓帝國最後一個皇后。洪陵與裕陵有和歷代朝鮮王陵不同之處。朝鮮的國名改稱大韓帝國之後,王陵也改稱為皇帝陵,因此陵墓是仿照明太祖的孝陵所建。在洪裕陵可以看到在其他王陵看不到的麒麟、大象、獅子、海駝等石像。洪陵的石像是以傳統方式製作,裕陵的石像比洪陵的更加栩栩如生,製作手法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