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安東市)

安東禮儀學校位於傳統儒教文化保存良好的安東,在此可體驗學習韓國傳統禮節。安東禮儀學校除了韓國傳統禮節外,並教導茶道禮節、寫字小學、象棋、伽倻琴等韓國傳統樂器和曲調。並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開設了擲板子遊戲、跳板等民俗遊藝、面具舞、韓紙工藝和製作傳統料理、傳統婚禮、洛東江生態體驗泛舟等各種體驗、教育課程。周圍有陶山書院、山林科學博物館、李陸史紀念館等,可一同列入文化探訪行程,受到許多的歡迎。


慶尙北道(慶州市)


慶尙北道(鬱陵郡)

道洞燈臺為道洞港北邊的一燈臺,又稱為「杏南燈臺」,可以欣賞到苧洞港與前海的美麗景觀。欲前往燈臺可沿著道洞港海邊旁的海岸散步道路,或是利用鬱陵郡廳後方的杏南山路前往。從道洞港前往道洞燈臺的1.4km長海岸散部道路,風景堪稱絕品,往返約需1小時30分左右。 天氣晴朗時燈台上往左邊望去,可看見獨島,往北邊則可看見苧洞港的美麗風景與燭臺岩,鬱陵島的象徵聖人峰也觀測得到。道洞燈臺為神秘之島鬱陵島船隻的方向燈,2006年末重新裝潢,蛻變為擁有小型公園與展示室的文化空間。 諮詢) 鬱陵旅遊諮詢 +82-54-790-6454(韓英)


慶尙北道(尙州市)

尚州博物館位於慶尚北道尚州市沙伐面三德里,為了勾勒尚州的歷史並系統性的管理、保存文物而設立。以企劃展示室、常設展示室、影像室、收藏庫等組成,展示室戶外陳列有洛上洞石塔等石造文物。


慶尙北道(蔚珍郡)

聖留窟是座總長472公尺的天然石灰岩洞窟,目前被列為天然文化財第155號。聖留窟原名為“仙遊窟”,意指這裡的美景,連神仙都忍不住前來遊樂。但在壬辰倭亂(1592~1598年韓日間的第二次戰爭)時,洞窟前的聖留寺被大火燒毀,所以將寺內的佛像移至洞窟裡。自此之後,這裡便改稱為“聖留窟”。聖留窟內共有12個天然廣場、5個蓮花池、及各種鐘乳石和石筍等,值得一覽的景點。洞窟內最大的天然廣場,長25公尺、寬18公尺、高18公尺,讓人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聖留窟內的溫度,終年維持在恆溫15~17度。


慶尙北道(慶州市)


慶尙北道(安東市)

安東水涯堂是水涯柳震杰先生於1939年建成的私宅,繼承建築主的名號將堂號定為水涯堂。建築由3棟建築組成,共29間。正寢為八角屋頂,正面7間,側面2間;倉庫為合角屋頂,正面10間,呈「ㄱ」字型;大門為5間規模的挑山頂大門。水涯堂原位於水谷洞612號,因建設臨河水壩,於1987年移至現在的位置,因為將位於傾斜地上的建築物移至平地,正寢位置比原來稍低。針對在傳統房屋中不方便的廚房、洗手間、盥洗室,進行不改變房屋外部型態之改造,房間和大廳則使用黃土和天然塗料收尾後對外開放。從水涯堂望見的湖水全景美不勝收。同時,水涯堂也是慶尚北道文化遺產資料第56號。


慶尙北道(安東市)


慶尙北道(浦項市)

1907年9月9日,日本水產實業專門大學實習船─快應丸於大浦前海觸礁,發生了4名船員死亡的事故,成為了建設虎尾岬燈塔的契機。燈塔由法國設計師所設計,中國技術者施工完成。1908年4月11日動工,並於同年的11月19日完工,12月20日進行點燈。燈塔完工時原命名為冬外串燈塔,1934年改為長鬐甲燈塔,又於1995年變為長鬐串燈塔,最後於2002年2月改為現今的虎尾岬燈塔。 虎尾岬燈塔位於韓國地圖類似老虎尾巴的迎日灣,是為八角形的磚造無鋼筋建築,僅以石材支撐;內部為6層建築,燈塔最高為26.4公尺。燈塔內部的天花板都繪有代表大韓帝國的李花文,出入門與窗戶皆採用古希臘神殿的拱型建築樣式。另外上端的圓形屋頂並連接八角形的外牆,越往下端漸寬。 燈塔所照射初的光線可遠達35公里,其在1982年8月被指定為慶北地方文化財,附近更設有燈塔博物館。 * 初次點燈日 – 1908年12月20日 * 構造 – 八角形磚造建築 (26.4m) * 燈光種類 – 纖白光(Fl W 12s)


慶尙北道(慶州市)

慶州骨窟庵磨崖如來坐像,位於祇林寺山脊的骨窟庵高處岩壁,是利用天然洞窟打造出的12個石窟中最上方的磨崖佛像。朝鮮時代謙齋鄭敾繪製的「骨窟石窟」曾描繪的木造前室,目前僅剩下岩石上的痕跡。 從高聳而立的頭頂髮髻、輪廓深邃的臉龐、細長的眼睛、小嘴、窄長的鼻子等外觀可一窺比過去更加具體化的形象。相較於立體的臉龐,身軀較為扁平,肩膀呈水平且寬敞,但脖子與胸口上方已損壞。衣服皺摺呈現規則平行狀,腋下有表示手臂與身體曲線的V字型線條。岩壁上刻畫的光背可透過刻畫蓮花紋的頭光背與佛像周圍火焰紋路見其痕跡。 扁平的身軀與狀似階梯式的衣服皺摺、腋下V字型的曲線等,因與867年打造的鷲棲寺毘盧遮那佛坐像(寶物第995號)外型相似,因此被推算為統一新羅後期所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