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2,004 個
三清公園位於北岳山山麓,1940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號公園,名稱來自於道教的三清。公園附近有許多老櫻花樹,每年四月左右賞櫻旅客絡繹不絕。公園內有羽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樂場、多功能休憩空間與商店等設施,提供前來公園的市民方便。三清公園的主要散步路線為三清洞往北岳山的首爾城郭探訪路與城北洞藥水池路線、臥龍公園間循環步道等,上述路線中有被首爾市選為最佳眺望景點的馬岩,站在馬岩上可一眼看遍首爾全景。每月第四個週六,首爾鍾路區廳會以包含兒童在內的市民為對象舉辦馬岩歷史探訪活動。在三清公園自然生態森林導覽員的解說下,以首爾城郭的歷史解說為主,進行深度的探訪。公園內道路平整,前往城北洞非常方便,而公園旁連接三清洞與城北洞的三清隧道已竣工,遊客亦可自三清洞搭計程車快速前往城北洞遊覽。
由泰國BAIYOKE HOTEL經營的THAI ORCHID 是梨泰院所有泰國餐廳中,最傳統、最正宗的一家。廚師和大部分店員都是泰國人,整潔的環境、貼心的服務讓顧客滿意而歸。 餐廳的招牌菜是泰式酸辣蝦湯(Tom yam kung),泰國獨特的香料讓人難忘。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慢慢就會被那種味道吸引而難以抑制了。與酸辣蝦湯一起,再點份炒麵就再合適不過了。加了牛肉或雞肉及多種蔬菜的炒麵,營養又美味,深受顧客喜愛。
為梨泰院中販賣皮革、毛皮產品中,歷史最悠久的店家,販賣著所有與皮革相關的商品,亦可量身訂做,並有許多設計新穎的商品。另外還有植物鞣皮革與表面像蔬菜外皮般輕軟素材製成的商品。雖然使用真皮製作,但卻好像穿著紡織素材的衣服般輕盈。在Italiana不僅可看到大眾化的植物鞣皮革商品,還可以看到古典奢華的商品。
主要販賣韓國製商品,並以女性服飾為主的購物商街,販售各類女性服飾、用品、飾品等。有35間店家入駐,優點即為挑選各類流行元素,或自己偏好設計的選擇幅度很大。
普信閣址為古代向城闕內外告知時間的鐘樓所在地,建於朝鮮世祖13年(1468年),原位於圓覺寺,後於光海君(1619年)被遷移至現址。過去每天清晨4點整固定敲鐘33下,到晚間10點整會再敲鐘28下後並關閉城門,主要用於告知百姓一天的時刻。由於確切知道建立年份,是極具學術價值的文化財。鐘的真品被列為寶物第2號,目前被妥善保存於國立中央博物館。為了造訪普信閣(鐘閣)的國內外遊客及市民,除週一外,每天從上午11點30分起會進行為時1小時的「千年之聲,普信閣敲鐘活動」,此外每年12月31日跨年夜也會固定在普信閣舉行迎新敲鐘祈福活動,前來共襄盛舉的民眾人山人海,當天普信閣周邊也會實施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通行。
位於北村嘉會洞的白麟濟故居,是妥善保存近代韓屋樣式,極具代表性的日據時代韓屋。整個建築建於能將北村盡收眼底,約2,460㎡的腹地上,以氣派的舍廊房為中心,一旁是寬闊的裡屋與庭園,最高處則是雅致的別堂。白麟濟故居既保有傳統韓屋之美,又巧妙地融入近代的變化,不管是建築規模與歷史價值,都被視為足以與前總統尹潽善的故居相提並論的北村代表建築。 白麟濟故居不僅使用1907年京城博覽會時初次被引進首爾的鴨綠江黑松做建材,還具備同時代典型上流住宅的許多特色。有別於一般以不同棟區分舍廊房和裡屋的傳統韓屋,這裡將兩個空間以走道相連,不需走到門外即可在兩處之間自由移動。而日本式的走道、舖有榻榻米的房間,還有紅磚與玻璃窗的大量使用,無一不反應出建築當時的時代背景。此外,舍廊房的一部分還被建為2層樓的建築,這也是朝鮮時代傳統韓屋所未有,僅見於白麟濟故居的特徵。白麟濟故居能一次欣賞到庭院裡氣派的舍廊房、中庭處寬闊的裡屋、後院雅致的別堂,可謂能多方面感受韓屋之美的珍貴古蹟。 * 白麟濟故居自1913年落成以來,所有權幾度轉移,直到1944年才轉至當時醫界第一人的白麟濟先生名下,其名也由此而來。2009年首爾市購入此地並重新修繕,直到2015年11月18日才正式對外開放。
1972年開始逐漸名聲鵲起的這家店以店裡特制的紅醬料而廣為人知。所謂紅醬料就是用辣椒粉、大蒜、生姜等制成的甜味辣醬。塗上紅醬料的豬肉, 在炭火上經火烤, 顔色格外紅豔。豬肉原味中又加入幾分甜辣, 對於本來就愛吃辣的韓國人來說,實在是剛剛合適。當然,外國遊客或許會覺得稍稍有些辣。豬肉分為新鮮的調料肉和小塊拌料的冷凍肉兩種。一般來說成年人比較喜歡調料肉,冷凍肉則更受孩子們喜愛。 TIP> 餐桌旁備有圍裙,以防烤肉時可能濺起的醬汁。
光熙門為朝鮮太祖5年(西元1396年)創建漢城都城時,於東南側建成的小門,被列為四小門之一的南小門,並常被稱為水口門。雖然以距離來看,與清溪川流經之地建成的水口實際上與東大門較接近,離光熙門還有一段距離,但在獎忠壇公園至漢南洞的山坡上,另有過去修築的南小門,故為了便於區分,將之稱為水口門。此外,水口門實際上又與西側的西小門被當做屍軀門使用,都城內的葬禮行列在向東行進時,往往由此通過。壬辰倭亂時,都城與宮殿皆遭到破壞,光熙門亦然。依肅宗時的記錄所載,南小門與光熙門的位置被混為一談,城門地基與軍營位置亦難以確認,可見都城遭嚴重破壞後,並未重新修築。於肅宗37年(西元1711年),都城重新修築完成後的次年,光熙門終於開始重建,水口門被重新堆砌,門樓也一併修築。由於水口門被嚴重破壞,石造建築被重新改修,而因耗時甚久,將管轄西大門地區的衙門之木材搬至敦義門(西大門)建成門樓,在城門修築完成後,究竟門樓於何時重建完成不得而知。但在肅宗45年(西元1719年),據史冊所載,當時代理政事的世子同意為光熙門題匾額並將之懸掛於門樓,而英祖時重建都城門樓,光熙門並未在重建名單之列。被判定約在西元1759年左右繪成的《都城圖》,依當時有無門樓的實際情形描繪,水口門的門樓亦被繪出。由此可以推定,光熙門的門樓於肅宗時即已重建完成。在日帝強佔期,因鋪設電車軌道而將首爾城郭拆除,光熙門僅留下城門與城樓。在南北韓戰爭時,門樓再次遭到破壞,直到1975年,因城門位於道路正中央,被遷至原址南側15m處,且開始復原工程。光熙門曾經歷許多歷史事件,仁祖2年(西元1624年)李适之亂發生後,李适即藉由此門逃出都城,而丙子胡亂(西元1636年)時,君王仁祖亦自此門退往南漢山城。朝鮮時代日本的使臣自玉水洞豆毛浦渡口渡過漢江,亦是經由光熙門前往位於仁峴洞的日本使臣專用驛館東平館。光熙門的城門與首爾城郭的其他小門相同,皆採用長方形的武沙石做為城樓基石層層構築,再於城門的中間設置前後拱門與通道,最後再於其上建築門樓。整體石造建築高6m,寬7.98m,外側拱門高4.18m,寬4.58m,內側拱門高4.68m,寬5.18m,而拱門內部通道寬5.16m,拱門臺石高2m。門樓屋宇為正面3間、側面2間的初翼工系單層廡殿頂,在四角礎石上立起柱子,於屋脊上設置神像,並僅於地板中間鋪設長板廊。門樓外側四方為未設槍眼,高1.02m、長達62km的石造女牆,左右內側則設有登城階梯與小門。
位於首爾君悅飯店地下2樓的J.J Mahoney's為提供中餐、簡單餐點的餐廳,設有現場樂團表演,並有音樂室、最新音響及照明設施,內部空間分為舞池、中島吧台區、撞球室、戶外陽臺區等九個風格迥異的空間。
從首爾鍾路區鍾路5街十字路口到惠化洞圓環約長1.1公里的路段,為有著之名的韓國特色開放文化藝術街。大學路以馬羅尼矣公園為中心,附近有著文藝振興院、文藝會館等各種藝術團體與密集的表演場地、畫廊等文化空間,已逐漸成長為充滿藝術文化的街道。這裡不僅是韓國話劇表演的中心,亦是聚集了各種大小劇院與時尚個性、文化、餐飲店等的複合式文化區域。首爾大學附設醫院對面的羅馬尼矣公園一帶,每到週末都會有各種多采多姿的街頭表演,春夏也會舉辦附有特色的慶典活動。被稱為首爾市‘年輕街道’的大學路,除了有數不盡的各式街頭演出外,並設置著帶有象徵性的裝飾藝術,吸引路過的行人駐足欣賞。同時也因多樣化的美食聚集人潮,為適合男女老少的首爾優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