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廣域市(東區)

錦南路最早是政府機關聚集而形成的官廳街,如今則發展為銀行、保險公司、官公署等大樓林立之處,成了光州的中樞。每當紀念518民主活動時,市民們也會齊聚於此,以告慰光州的魂靈,化當年的痛苦為推動民主與國家的力量。而隨著地下商街的落成,噴水池下方的會面廣場也自然而然演變為各種小型表演的舞臺,是備受市民喜愛的休息空間。 * 長2.3㎞、寬30~40m


江原道(平昌郡) , 三陟

開放於2001年的平昌武夷藝術館是由西洋畫家、書法家、雕刻家、陶藝家共4人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將一所小學加以改造後用作工作室並陳列有280件作品的地方。 藝術館由內部的工作室和陳列室及操場上的雕塑展所構成。遊客不儘能欣賞藝術家的作品,還能一窺藝術家創作時的模樣。特別是擅於畫麥的西洋畫家鄭然瑞的作品尤其受到歡迎。 藝術館2樓有咖啡廳,坐在戶外的陽台上,可以觀看整個操場上所展示的雕塑作品。


首爾(西大門區) , 市廳・光化門 

Grand希爾頓飯店位於首爾市廳西北方7km處,飯店後方是白蓮山,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是距離仁川國際機場最近的首爾特一級飯店,飯店也在梨泰院爲房客提供免費的接駁車服務。


大邱廣域市(達西區)

大邱炸雞啤酒嘉年華將於大邱達西區的頭流公園舉行,為獨一無二,以「炸雞&啤酒」(chi maek)作為主題的嘉年華,有50多家的炸雞與酒類業者參與,並開設150多個美食區供遊客品嚐美食。到時還有啤酒快飲大賽以及許多具有特色的體驗節目。另外,啤酒試喝活動只對成人開放(需確認年齡),活動免收門票。


()

位於蔚州郡西生面大松里的艮絕岬為韓半島迎接新千年真正的第一道曙光,同時也是東海岸一帶最先升起太陽的地方。艮絕岬的日出比虎尾岬早出現1分鐘,也比江陵市正東津提早5分鐘迎接太陽,與蔚山地區的鎮下海水浴場、西生浦海倭城並列為新一代的旅遊著名景點。 艮絕岬燈塔距離蔚山南部循環道路入口處約20分鐘的車程,逢洋槐花盛開的季節,沿著海岸線觀光從蔚山往海雲臺方向,比起大海的風光,洋槐花白色花朵上懸掛著累累果實飄散出的香氣更是迷人。放眼望盡眼前正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遠方則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適合作為闔家大小旅遊的好去處。 遠眺大海望去可見潔白的燈塔高聳豎立於眼前,搭上船隻盡情遨遊海上享受久違的海洋之旅,美麗的景象給予人無限的想像力。燈塔前方是大片的松樹森林,雖然這裡的松樹沒有蔚氣公園般的蒼鬱茂盛,但彎曲歪斜的形狀也是給人另一番的視覺享受。燈塔內部如同外觀也是整片雪白景象,燈塔自1920年3月正式點燈後,除負責管理的機關變更以外,一路維持至今。只需向管理人員諮詢並留下到訪紀錄,即可登上燈塔高處。圓筒型的燈塔建築物中,設有螺旋型的旋轉階梯,在此望向窗外欣賞大海別有一番新滋味。燈塔週邊沿著大海的小路兩側上開滿大大小小的生魚片餐廳,除了可以用眼睛享受美麗海景之外,一邊聽著滔滔海浪聲,一邊品嘗美味的新鮮生魚片料理絕對是人生一大自在享受。


光州廣域市(南區)

位於光州南區的光州泡菜城是能夠學習韓國代表傳統飲食─「泡菜」的歷史與文化的場館,並且還能親自體驗醃製泡菜的過程。在光州泡菜城裡設有能夠直接參觀、體驗、感受泡菜的泡菜博物館,更設有泡菜HACCP加工工廠,讓遊客可以親自醃製並品嚐許多種類的泡菜。


首爾(江北區) , 首爾東部

華溪寺位在首爾江北區水踰洞三角山的一隅,是受曹溪寺管理的小寺廟。雖然位在首爾市內,但仍有華麗的山水以及鬱蒼的樹林環繞,不像是位在都市的寺廟,相當幽靜。華溪寺是朝鮮中宗17年(1522年)由信月法師所創建,但1618年因火災全數燒毀,1866年(高宗3年)在興宣大院君的捐助下重建。境內的建築有初期建築大雄殿(有形文化財第65號)、冥府殿、三聖閣、千佛五百聖殿、梵鐘閣、寶華樓、鶴棲樓等。華西寺旁的華西寺溪谷(華西谷)內有個烏啄泉,據說此泉水是以前有隻烏鴉在岩石上啄出的洞所流出的。也據說此泉水對皮膚病及胃腸病很有效果,有許多人特地來此喝水。


慶尙南道(河東郡)

從花開市場到雙磎寺約10里的路上,皆是長滿櫻花樹的道路,因此稱做十里櫻花路。在華麗的櫻花隧道中盛開的櫻花與求禮的山茱萸都是開啟智異山春日消息的花朵。每年一到3、4月這裡的名氣更勝過於名寺之一的雙磎寺。 


濟州道(濟州市) , 中文旅游区

濟州國際機場位於濟州道濟州市龍潭2洞2002,地處東北亞的中央地帶,扮演連結中國、日本及東南亞的重要地緣角色。濟州島為韓國最大的島嶼,共有9個有人島和54個無人島,同時也形成行政區上最小的道。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烏頭山(119m)山頂上的烏頭山城,其名稱依照紀錄的不同稍有差異。《大東地志》內稱其為鳥頭城、《輿地圖書》內為烏頭山城、《世宗實錄地理志》與《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內則紀錄為烏鳥城。這座山城以漢江與臨津江交界處的烏頭山山頂為中心建造,長約620公尺,為百濟時代的馬鞍形山城。四面陡峭,西邊為臨津江、南邊面朝漢江、東邊是農耕地,北邊則與山腳相連。山頂上到處都散佈著城牆用石材,可以看出從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持續修築的痕跡。1990~1991年間發掘調查結果,出土的大部分為土器、白瓷、瓦片、鐵鏃等。此處為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雖然在建立統一展望臺後,已難以看出其原來的樣貌,但根據相關專家對於遺跡附近的實地考察結果,可確定臨津江與漢江交界的西邊內陸有高1~1.5m、長約30m、寬6~7m、完整保留下來的古城牆。建築方式為基石上堆疊地臺石(5~15cm)後,內側為全部只填充石頭的後填充石形式。在大巖盤上採集石頭使用,而將其斷面作為城牆的型態是研究百濟時代城墎的重要遺跡。從烏頭山城位置及山勢等週邊地形條件來看,有學者主張它就是廣開土大王陵碑、《三國史記》與《百濟本記》等紀錄中所提到的百濟北邊關彌城,金正浩的《大東地志》中則紀錄烏頭山城就是百濟的關彌城,是最近在學界引發不少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