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邑城址(동래읍성지)
東萊邑城址包含自東將臺所在的忠烈祠後山,經馬鞍山再到西將臺所在的東萊鄉校後山的丘陵地,以及如今東萊區市街中心平地的部分地區,是典型的平山城建築,兼具山城與平地城優點的代表邑城。整個邑城據估最早約建於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西元1592年(朝鮮宣祖25年)壬辰倭亂當時,在東萊府使宋象賢公的率領下,軍民上下一心在此對抗倭軍,使東萊邑城成為壬辰倭亂初期最大的激戰地。而後邑城被荒置多年,直到1731年(英祖7年)東萊府使鄭彥燮考量東萊作為國家門戶的重要性,才擴建了邑城,使邑城比壬辰倭亂時的城更具規模,成為如今留存的東萊邑城之前身。
東萊邑城原本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人生門與暗門,各個城門上設有門樓,東門為志喜樓,西門為心成樓,南門為無憂樓,暗門為隱一樓。其中最重要的南門還設有翼城,前方有洗兵門,後方有朱鳥門,形成雙層的構造。西門、暗門、北門為了保護城門,特別設了半月型的甕城。此外,還有設於城內高處以觀察敵情或指揮戰鬥用的東西將臺,以及望樓與15個堡樓。但在日據時代,以市區規劃之名,硬是拆除了從西門到南門位於平地上的城牆,連南門到東門的城牆也被拆掉變成民宅。如今只剩下以馬鞍山為中心一帶的山地還留有舊時的城牆。
2000年以後,透過考古調查確認了壬辰倭亂當時的城郭痕跡(朝鮮前期邑城)、壬辰倭亂後砌成的平地城郭痕跡、朝鮮末期修築的城郭,為東萊邑城整體的確切範圍、規模等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而釜山市也針對毁損、荒廢或留存的城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調查與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