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淸北道(堤川市)

玉筍大橋解決了因為忠州大壩建設與忠州湖的淡水問題,所引發的忠北水山面與清風面一帶的交通不便,連結國道36號線與國支線82號線,強化迂迴道路的連結機能,為提供來訪忠州、堤川、丹陽的旅客交通上的便利而建設的橋樑,長度達450m。 結構上將上弦材(建築構架上邊半月形的部材)像懸垂線般曲線化桁架形狀美麗,並強化支點部的韌度,設計成能夠行使像懸垂橋般的力學作用。從玉筍大橋眺望的丹陽八景之一的龜潭峰、奇岩絕璧的玉筍峰與清風湖畔的美麗景色,堪稱一絕。


京畿道(華城市)

2000年3月21日,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天然紀念物第414號。1999年4月25日,在華城市鬆山面古井裡一帶進行始華湖開荒造田運動之時,隨著人們對當地生態界和地質變化基礎研究的展開,在始華湖南側的荒地處發現了這座恐龍蛋化石遺址。在未被海水阻隔之前,這裡曾是無人生活的小島,形成於中生代白垩紀(據推測一億年前)的地表隨著始華湖海水的退去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在風化、侵蝕的作用下埋藏於地底的恐龍蛋也顯露了出來。迄今為止,在調查的12處地點中,已從30多個洞穴中發現了200多個恐龍蛋,目前正在針對被泥土覆蓋的部分進行精密調查,預計將會發現更多的化石。 大多數恐龍蛋為球形,呈暗紅色,表面有微小的氣孔,胎兒可通過氣孔來交換二氧化碳、氧氣和水分。恐龍蛋相對於其他蛋來說表面氣孔較多,這是因為恐龍生活的白垩紀時期年平均氣溫要比現在熱很多,甚至連極地都沒有冰河,在溫暖多濕的環境下,為了汲取氧氣,恐龍蛋的表面便生成了眾多氣孔。 氣孔過多雖然有助於呼吸,但卻容易造成水分流失。為防止水分流失,恐龍會在地上挖坑將蛋埋入地中,用沙子覆蓋其上。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的恐龍蛋上端幾乎都已破裂,其中,蛋殼碎片散落於蛋中的表明恐龍在孵化之前已被其他動物所吃,相反,若在蛋中未看到散落的蛋殼碎片,則表明恐龍蛋孵化成功,小恐龍已脫蛋而出。此外,若蛋中有鵝卵石和蛋殼碎片,則可能是恐龍蛋在孵化過程中因洞穴坍塌被砸碎。 目前發現的恐龍蛋蛋殼為單面形態,據推測可能是脖子與尾巴較長的蜥腳類恐龍或鴨嘴龍等鳥腳類恐龍。在這一地區,除恐龍蛋化石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沼澤植物化石和底棲生物化石。根據發現的多種植物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可以斷定這裡是古代恐龍的產卵之地。 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不僅提升了韓國古生物學界對恐龍研究的水平與層次,還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韓半島恐龍化石遺址,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前往華城參觀訪問。


江原道(楊口郡)

國土正中央天文臺位在韓國的正中央附近,是為了從國家的正中央去觀察天空而設立。主望遠鏡上設有80公分的反射望遠鏡。 望遠鏡加上最新的天文資訊,並配有各種學習體驗的展示室、觀賞數位夜空的天體投影室,國土正中央天文臺絕對是適合闔家大小一起參觀的地方。


全羅北道(扶安郡)

開巌寺創建於西元634年,是百濟時代的一個幽靜廟宇。百濟滅亡後,百濟的百姓有3年期間,都在開巖寺進行百濟復興運動。開巖寺中的大雄殿,目前被列為寶物第292號。大雄殿建築物的本身具有一種淡雅、清新的氣質。而殿後的禹金石,就像守衛著大雄殿一樣,屹立不搖,讓人感受到大雄殿莊嚴的氣息。


忠清南道(靑陽郡)

*在七甲山仰望美麗的夜空,七甲山天文台星星公園* 七甲山天文台位於七甲山韓峙山臨近的山中。擁有天體投影室、影像講解室、天體相片展示室,觀測台,主觀測室,補助觀測室等設施。七甲山天文台的主觀測室擁有6台韓國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位於一層天體投影室則是運用FULL——DOME立體成像技術為遊客介紹相關知識。  


濟州道(濟州市) , 新济州

榧子林路是連接濟州市舊左邑坪岱里到奉蓋洞的道路,總長27.3km,兩旁有直聳入天的杉樹林與閃耀著銀光的紫芒花田,是條以美景聞名的道路觀光道路,亦是穿越濟州島代表樹林裡的道路,也是保存原始自然的美麗道路。榧子林路在2002年建設交通部實行的‘第1回美麗道路’評價裡,於全國地方政府推薦的88處道路中獲得殊榮,並且更加有知名度,被譽為韓國最好的兜風路線。道路沒有什麼來車,空氣相當新鮮,適合來此作森林浴,欣賞美麗的風景,可悠遊漫步於山中小徑,因此觀光客也日益增多。走一趟榧子林路,在途中可以看到許多的牧場,以漢拏山與火山岳為背景,牛群與馬群在草原上悠閒地吃著草,這樣的畫面只有在濟州才能夠欣賞得到。在這裡還可以體驗騎馬、越野摩托車、越野車等活動,名為山君不離的噴火口、濟州小人國、藝術樂園等觀光勝地也都在道路的週邊,並與城邑民俗村連接著。紫芒花盛開的秋天若遇上下著霧雨的天氣,浪漫的氣氛更是無可所及。


慶尙南道(梁山市)

嶺南的阿爾卑斯山脈-迦智山道立公園(梁山) 與慶尚南道密陽市、蔚山市蔚州郡、慶尚北道清道郡邊界相連的迦智山海拔高達1,240公尺,迦智山道立公園主要是由靈鷲山、元曉山、千聖山等高聳山岳,以及通度寺、內院寺、石南寺等重要文化財產所組成的。 1979年11月5日由原先的國民休養林被指定為迦智山道立公園,公園內的靈鷲山更被稱作是’’嶺南的阿爾卑斯山脈’’,可見其自然環境是多麼秀麗宜人,也深受登山客的歡迎,靈鷲山下的溪谷涼爽舒適也是夏天遊客經常聚集之處。 迦智山道立公園的三大重點地區 迦智山道立公園以通度寺、內院寺、石南寺等寺廟為基準,劃分為通度寺地區、內院寺地區和石南寺地區各自形成獨立的區域。 通度寺地區指的就是以通度寺為基礎到靈鷲山一帶地區,通度寺是在新羅時代所創建的古廟,也被列為韓國三大巨剎之一。道立公園內具備完善的住宿及娛樂設施,也開發成為複合型國民休養地。 內院寺地區是以千聖山和元曉山為基礎所形成的,其山川靈秀的景色更是有名。內院寺是通度寺的末寺也就是女僧的寺廟。從元曉山的頂峰展望東海的美景最為迷人,山中有著值得讓人深深懷念的虹瀧寺等歷史悠久的古蹟。尤其是西南部溪谷上的虹瀧瀑布光是聽名字就能感受到其雄偉壯觀,在溪谷入口處的駕紅亭內也可以欣賞得到週邊秀麗的景緻。 石南寺地區迦智山則是以慶尚北道清道郡、蔚山市蔚州郡及慶尚南道密陽市邊界所形成的險峰,同時亦是密陽江的發源地。比鄰迦智山南部的天皇山海拔高達1,189公尺,此山南端的密陽江所形成的上游就是山內川,其河谷的部分在盛夏時節也是會結冰,因此被稱之為冰谷。另外在山林裡的紅流瀑布更是著名的觀光景點,而石南寺是位於迦智山東側山麓上的寺廟,內有寶物第369號石南寺服屠、地方有形文化財產第22號三層石塔等遺跡可供參觀,到了秋天楓葉及古松盛開也是欣賞大自然美景的一大好去處。


江原道(麟蹄郡) , 江陵

十二仙女湯溪谷是位於麟蹄、高城間46號國道12km支點北面龍大1里的溪谷。這12湯池、12瀑布自古被稱為十二仙女湯,溪谷的模樣長期經過河床作用而凹陷,或岩石上形成寬廣又深的洞孔,令人驚嘆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十二仙女湯溪谷旁有楓樹、杉樹、檀木、松樹等參天大樹圍繞,更增添溪谷的景緻。十二仙女湯溪谷僅在賞楓期間較多遊客,其他時間前往的旅客稀少。從溪谷上流依照導引前往大勝嶺的路途,由於為複雜的地形,需特別注意,尤其是濃霧瀰漫或下雨時,特別容易迷路,建議準備好指南針和地圖。此外從大勝嶺(1260m)和案山(1430m)流出的水延伸到北面南校里彙集成長約8公里的溪谷,從水潭到南校里大約需要2個小時。十二仙女湯溪谷上有許多鐵橋,但由於它是典型的V字峽谷,下暴雨的時候還是不去上流爲好。


江原道(平昌郡) , 三陟

2000年東江水庫建設案擱置後的地區經濟萎縮,以及生態保存地區的限制等因素,造成地區居民失去穩定收入來源,可藉由維持觀光與探訪遊客來保障此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做為生態保存地區,為了向外界宣傳東江保有的珍貴自然生態,並宣傳自然保護及河川的重要性,以保存、維護東江淡水魚類等各種水生動植物為目的,設立了平昌東江淡水魚生態館。2003年動工,2009年7月開館。 佔地10,350㎡的東江淡水魚生態館位於美灘面馬河里一帶,總面積達1,627㎡的建築物分為地下1樓與地上2層樓。棲息於東江內的淡水魚種佔韓國境內主要淡水魚種的80%,生態館提供了可體驗東江淡水於生態的空間。1樓展示館內展示有棲息於東江和平昌江內的天然紀念物第259號"朝鮮(魚骨)",以及益秀朝鮮鰍與金剛鱥等45種1,500多尾韓國本土魚種,還有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2樓則提供可觀察魚鰓和魚鰾等各種魚類器官的魚腹探險館,與可看到實際東江水流並體驗搭乘木筏的3D立體影像館。而館內的小魚商店則販售有裝著東江淡水魚或水生昆蟲的小型魚缸與採集桶,以及生態館內展示的魚類等卡通造型物品。生態館週邊還有大型水槽及攀岩等戶外體驗學習場,可直接觀察並親手觸摸魚類。  


忠清南道(牙山市)

溫陽溫泉站於1921年6月1日由慶南鐵道株式會社所設立,一年後,於1922年6月1日作為一般車站正式開始營業。中間曾經歷1983年12月車站的重新修築並遷址,以及2005年元旦的鐵道廳轉換為鐵道公社。在2008年4月22日,車站再度遷址,隨著新車站的落成,同年9月2日天安至新昌開始複線行駛,溫陽溫泉站也於12月15日天安至新昌的首都圈地鐵(1號線)正式通車後,同時作為地鐵站與火車站使用,並在2009年6月1日Nuriro號列車上路後(2009年7月1日增班行駛),成為停靠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