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春川市) , 原州


全羅北道(淳昌郡)

淳昌邑白山里傳統辣椒醬民俗村前建立的醬類博物館是地上2層樓的建築物,總面積有1,513㎡。博物館以辣椒醬與大醬等的常設展覽廳為主,另外還有鄉土文化遺產企劃展覽廳、戶外廣場等所組成。常設展覽廳內還有醬類的歷史、醬料醃製法、發酵過程觀察室、醬類容器、動畫室等各種體驗遊戲空間,特別是戶外廣場上還有醬缸臺、石碾與百濟時代古墓等。 


全羅北道(金堤市)

金山寺位於全羅北道金提市金山面金山里,保存著好幾種文化財。金山寺也經營寺廟寄宿,提供暫住韓國傳統寺廟的機會,以及體驗韓國佛教傳統文化與修行精神、寺廟日常生活等活動。除了禮佛、參禪、缽盂供養、108拜、森林漫步、與僧侶對話等基本活動外,還有根據時期不同所安排的特別活動。


全羅南道(求禮郡)

從發揚春香文化的南原出發,開上19號國道,過了栗峙隧道後,迎面而來的就是求禮郡了。求禮郡山洞面以山茱萸的寶藏為名。在韓國境內佔有67%的山茱萸(果實)產量,可知山茱萸在此地茂密的程度。山茱萸必須在日溫差大、排水良好,並於海拔200~500m的盆地或山坡上種植。而具備這些條件的山洞面桂川里、大坪里、位安里等地就成了山茱萸古木聚集之地。其中位於萬福臺(1433m)西南邊山麓的位安里上位村,為一具有代表性的山茱萸村。村落後方的智異山連峰就猶如屏風般;而村子右方的溪谷,潺潺溪水流過,添增此處優美的自然景觀。此外,山茱萸村下方為韓國境內唯一含有鍺元素的溫泉,可邊泡溫泉,紓解疲勞。山茱萸開花時間雖然每年稍有差異,但大體上在3月20日~3月31日之間盛開。 * 求禮山茱萸的特性及效果 1) 特性 - 果肉多、色澤良好,公認為全國最好的品質,佔生產量67%。 2) 效果 - 可強化心臟及骨髓,亦幫助腰部和膝蓋的新陳代謝,有去除疼痛的效果。尤其對呼吸急促、腰部酸痛具有療效。


慶尙南道(陜川郡)

陜川映像主題公園設立於2004年,園內以1920年代至1980年代的背景為主,是韓國國內最早的特色開放拍攝場地。在此拍攝的作品有連續劇<新娘面具>、<光與影>、<首爾1945>、<伊甸園之東>、 <京城緋聞>、電影、<太極旗飄揚>、MV等67篇電影、連續劇。


忠清南道(公州市)

* 邂逅舊石器時代生活面貌,石莊里舊石器遺跡 * 公州石莊里舊石器遺跡與公州市直線距離約6㎞,是位於長岐面石莊里錦江北岸沖積沙丘的韓國舊石器時代代表遺址,被指定為史跡第334號。遺跡於1964年至1974為止由延世大學博物館主持10次調查,據結果表示,舊石器文化共形成27個地層,其中有遺物的文化層約有11個。而後於1990年至1993年間再度進行具體的發掘調查,隨著更多文化遺跡的確認,此遺跡的性質也被明確定位。 依地質層來看,石莊里遺跡可分為河床、河邊、山坡三種堆積層,位於下方的各堆積層分別於兩個不同的間冰期與第4冰河期堆積而成。由河邊堆積層最上方的樹木根系,可證明其為於溫暖氣候之處生長的樹木,而將出土的木炭以放射線定年法推斷,可知其生長年代早於5萬270年前。此外,由山坡堆積層1號房屋遺址的火窯殘渣,可知其為2萬630年前的遺物。最下方的河床層,則推測可上溯至30~50萬年前。在12~14個文化層中,由下至上展現了當時石材與石器製作手法的發展過程,以石器的特徵來看,舊石器前期的直立猿人多以石英與片麻岩粗略打製成沉重的單刃石器與兩刃石器,舊石器中期的早期智人在此之外還以斑岩打製更進一步的刮削器、錐子、切刀、刨刀、鋸刀等石核與剝片石器,並使用轉動敲打的手法。舊石器後期的晚期智人則使用極先進的間接打片-石刃剝離手法,以更細緻精密的作業製作出石切刀、石刮削器、石刮擦器、石雕刻器等,石材更採用由遠處取得的黑曜石與水晶。


江原道(江陵市) , 春川

位於江原道江陵市南項津洞的「南項津海邊」的白沙灘長600公尺,面積24,000㎡,設有各種便利設施,夏季開放時間還營運電動遊艇。


慶尙北道(榮州市)

<儒生村>位於慶尚北道榮州市,為宣傳榮州文化,以及體驗韓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場地。儒生村為了外國旅客特別開設了搗年糕、提紅燈籠串門子、傳統婚禮、擲板子/踢毽子等的民俗遊藝,還有參觀博物館等各種豐富的課程活動,還可在美食街品嘗傳統料理小吃。不僅如此,透過傳統家屋住宿體驗、一窺古代儒生樸素生活的傳統文化活動、禮節教育、觀覽/體驗等,親自體驗漸被世人遺忘的韓國文化。而韓國最早的書院紹修書院、紹修博物館、浮石寺等坐落於儒生村附近。


慶尙南道(晋州市)


京畿道(漣川郡)

這裡是韓國舊石器遺迹的代表,它是因1978年冬到漢灘江遊園地玩的美軍士兵在此發現石器而引起關註的。 這個士兵把採集到的石器拿到以前首爾大學金元龍教授那裡,金教授和嶺南大學的鄭榮華教授經研究分析後,認為這是歐洲Acheulian舊石器時期的遺物,從而使這裡一下子變得聲名大振了。 全谷裡先史遺迹地被漢灘江所環繞,處於玄武岩地表之上,地層中的花崗岩為遺物形成了一層結實的屏障。臨津江和漢灘江河床上的玄武岩分佈廣泛,玄武岩上面是粘土層和沙質層,上面發現了大量的舊石器。遺址地發現了類似阿舍利式石斧的遺物和石器,從發現到現在前後已經進行了11次挖掘,採集到了近3000余件。 從石器的發現到1970年代末,歐洲和亞洲舊石器文化存在關聯的觀點有了突破性的依據,為先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現在全谷裡先史遺迹地內,建立了舊石器遺迹管理資料館等觀覽設施和展現舊石器時期生活場景的野外造型物,以幫助人們對舊石器時代有一個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