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南道(海南郡)

右水營觀光區是為了紀念1597年忠武公李舜臣將軍擊敗日軍凱旋而歸的「鳴梁大捷」,將過去此地樣貌原封不動保存下來之處,於1986年被指定為國民觀光區,並於1991年設立鳴梁大捷紀念公園,成為鳴梁大捷的最佳歷史教育地點。觀光區位於能眺望鳴梁海峽之處,設有龜船等各種體驗空間,並固定於每年10月舉辦全羅南道代表慶典「鳴梁大捷慶典」,且於每週末進行鳴梁歷史體驗活動等,為遊客提供各種充滿可看性的活動與體驗。公園內處處設有重現壬辰倭亂當時義兵、官軍跟日軍戰鬥場面的雕塑,令人為當年激烈的戰爭而震撼。站在公園內的觀景臺,則可鳥瞰鳴梁海峽與珍島大橋,並見到鳴梁大捷塔、鳴梁大捷碑拓本、語錄碑、忠武公文物展示館等建築。


釜山廣域市(北區)

2007年2月23日開館的釜山漁村民俗館,是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館的分館。館內展示主題為「由河川進入大海的漁村文化之旅」,分成洛東江漁村民俗室與釜山漁村民俗室,以釜山的母親河──洛東江為基礎,展出祖先的生活、各時代釜山漁村的捕魚活動、傳統捕魚方式、文化遺址、漁村民俗等相關資料。


全羅南道(寶城郡)

到江谷村可以體驗在傳統韓屋生活的一天。雖然一般被稱為江谷村,但是被指定為體驗村落之後,因為在行政單位上屬於全羅南道寶城郡得糧面的五峰里所以也稱為得糧村,這裡亦是廣州李氏的同姓村。江谷村直到現在仍保留了朝鮮時代的韓屋村模樣,是目前僅存的幾個鄉村之一。在這裡的傳統韓屋大部分都是19世紀後期由廣州李氏家族所興建,30餘棟的房屋依著五峰山排列在一起。在村裡有許多古木,櫻樹、木蓮樹、石榴樹等長年守護著此地。家家之間則生長著長春藤與竹子等,延著長滿植物的石板路散步,可以感受到韓國村落固有的情趣。


忠淸北道(永同郡)

位在忠清北道永同的「蘭溪國樂堂」於1987年開館,為地下1層樓、地上2層樓,共528席的建築。舞臺共有94坪、後臺待機室15.5坪。影像室及音響室等亦相當完備,每年都會舉辦相當多采多姿的活動與表演。


慶尙南道(梁山市)


忠淸北道(丹陽郡)

仙岩谷由丹陽八景中有名的上仙岩、中仙岩、下仙岩組成,是一個幽靜的山谷。山谷自月岳山蜿蜒而下,沿途有不少珍貴的巨岩,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觀光景點。其中,下仙岩一帶的風景為整個山谷中最美的景色。3層樓高的巨岩寬3公里,上面還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圓形的大石頭,與周圍的景色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在這裡,春天可以欣賞到杜鵑花和躑躅花,秋天則能觀賞美麗的楓葉。下仙岩上可以露營,適合想戲水的遊客。經下仙岩來到中仙岩,水勢並未轉急,溪邊還有樹蔭,抽一天時間在溪邊遊玩也不錯,但這裡並不適合露營。從中仙岩的橋往上游方向行走就來到了上仙岩。上仙岩附近也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岩石。上仙岩再往上是特仙岩,特仙岩處闢有專門的露營場,吸引了眾多露營客。這裡的岩石形態優美、溪水清澈,是休息遊玩的好地方。尤其夏天,山谷的青山綠水吸引了不少觀光客重回自然的懷抱在此暢遊一番。


江原道(襄陽郡)

襄陽SURFYY BEACH位於江原道襄陽郡縣北面河趙臺海水浴場北邊,是長約1公里的衝浪專用海灘,擁有衝浪客所需的各種附屬設施。這裡也是韓國第一個衝浪專用海灘,不僅有著韓國陣容最豪華的專業講師群,還設有具備1000多個衝浪裝備的「衝浪學校」,可進行新手至中高級的客製化教學。教學課程可至網站預約,如有衝浪經驗,還可在此租借衝浪板。除了衝浪以外,也可在此體驗水上瑜伽、滑板、浮潛等活動。海灘可自由進出,但想利用懶人沙發區、吊床區、放鬆區、日光浴區等設施的話,則需購買SURFYY PASS方能入場。海灘開放時間為早上9點至晚間8點,便利設施有酒吧&Lounge,販售各種飲料、酒類、簡便的餐點等。日落後,還會舉辦海灘派對,讓遊客能在充滿異國風情的海灘上一次享受衝浪、派對、露營的樂趣。這裡也被文化體育觀光部與韓國觀光公社選為「2020韓國觀光之星」。 [主要設施&附屬設施] SURFYY BEACH、酒吧&Lounge


江原道(麟蹄郡)

芳台山自然休養林以溪水清澈,樹林茂密聞名。不僅有兔子、野雞、松鼠等各種野生動物棲息,還有各種樹木、植物滋長。春天可以看到茂密的樹林,而秋天則可欣賞美麗的楓葉。溪谷可看到許多小型蓮花池和造型獨特的岩石,溪水內有僅在優良水質棲息的'熱目魚'棲息,還可觀察到各種魚類生態。住宿設施有休養林內的山林文化休養館、露營場,以及週邊的民宿。山林文化休養林住宿依據房型大小價格約4~8萬5千韓元左右。但是芳台山自然休養林內反而是露營場最受歡迎,由於就位於溪谷旁邊,可以欣賞美麗的溪邊風景進入夢鄉。


忠清南道(公州市)

* 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寺廟-甲寺 * 甲寺是位於老松與櫸樹森林茂密的雞龍山西北方山腳的寺廟,距離公州市19km處,距離東鶴寺徒步約3小時左右。就像春麻谷、秋甲寺這樣暗示的話一般,甲寺的秋天楓紅是無比美麗的。三國時代初期,百濟久爾辛王元年(420年),從高句麗前來的阿道和尚創建了這座寺廟。歷史上的甲寺又被稱為雞龍甲寺、甲寺、甲士寺、雞龍寺等,曾為統一新羅時代華嚴宗十大寺廟之一的名寺。 甲寺取自於‘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甲等之意,其名稱如此流傳下來。正如其名,有如頭一個寺廟般,朝鮮世宗6年(1423)的寺廟改組合併中被屏除在外,算是很早定下名字的寺廟。世祖時,因王室的庇護拿到了‘月印釋譜’的木刻匾額。1597年壬辰倭亂燒毀,宣祖37年(1604)開始重建大雄殿與振海堂,直到今日。寺廟周圍有龍門瀑布、水晶峰、天真寶塔、君子臺等秀麗名勝,特別是南邊溪谷中的9曲特為絕景。 * 大雄殿 道指定有形文化財第108號。此建築為甲寺的本殿,於丁酉再亂時燒毀,宣祖37年(1604)重建、高宗12年(1875)補修後才成為現今的樣貌。原本的位置在現今大寂殿的附近,重建時移至現在的位置建造。 * 甲寺講堂 道指定文化財第95號。為僧侶們講解佛經之處,建築物上懸掛著鷄龍甲寺的匾額,整體架構為沒有繁複技巧的雄偉感朝鮮建築形式。 * 甲寺功牛塔 這座塔位於過了流經大雄殿到大寂殿間小溪後的溪谷邊山麓上,傳說是從原本甲寺的附屬庵子移到現在的位置。塔由3層的塔身與基壇部所構成,塔身第1層刻著建立塔的內容,2、3層則是塔名,皆以陰刻方式雕刻。塔建立的過程從塔身上刻著的銘文判斷,是為了讚揚重建時期的功績而建。銘文內容如下:‘臥塔起立,人道偶合﹔三兮乙乙,厥功居田(重新扶起倒下的塔,是人道偶然的配合﹔三次的努力再努力,其功之最)’。 * 甲寺浮屠 此浮屠(供奉僧侶舍利或遺骨的墓塔)為寶物第257號,原來位於甲寺後山,而後移到現今位置。不僅是新羅時代的代表樣式,雕刻技巧更是卓越,為研究新羅末期與高麗初期浮屠樣式的重要資料。 * 甲寺銅鐘 為寶物第478號,此鐘位於過了甲寺解脫門後右手邊的新建四角屋頂鐘閣內。鐘體上有銘文,建造於朝鮮宣祖17年(1584),可從此得知甲寺的寺名在當時叫做甲士寺。鐘高127cm、口半徑為91.5cm,日制時期因獻納的名目充公上繳,解放後才歸還,是與整個韓國民族一同受難的梵鐘。於1584年(朝鮮宣祖17年)建造的鐘,大致上維持著從新羅以來的傳統梵鐘樣式,也同時有著不用甬筒就敲打發出聲音等朝鮮時代的特徵。龍鈕(綁著鐘的弔環)上刻著寫實的龍紋、肩部有9個輪廓(突起的裝飾),以及蓮花形式的撞座(敲響鐘的部分)等皆是新羅以來韓國梵鐘的傳統要素。撞座間雕刻著地藏菩薩,鐘體上有標示著製造時期的銘文,除了是能夠解韓國鐘變遷的重要資料外,上頭標示著的'甲士寺'也能看出當時與現在不同的寺名。 *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 寶物第256號的甲寺鐵幢竿與支柱是是架設寺廟的鐵竿與柱子。幢竿是廟前豎立的旗竿,標示著佛祖或菩薩的威信與功德,是為了懸掛趕走邪惡東西旗幟-幢的旗竿,而幢竿支柱則是為了在左右支撐著幢竿的支撐柱子。甲寺鐵幢竿是由半徑50cm的鐵桶24個連貫而成,高約15m。但1893年時,其中4個鐵桶斷裂,因此變得比原本還矮。此鐵幢竿與支柱的建造時期,可從甲寺是新羅義湘大師所創的華嚴宗第10代寺廟之一,與基壇側面刻著的眼象雕刻來推測是新羅時代的物品。完整無缺保存下來的甲寺鐵幢竿支柱,是研究幢竿型態的珍貴資料。   [文化財資訊]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寶物256號) 甲寺浮屠(寶物257號) 甲寺三身佛掛佛幀(國寶298號) 甲寺銅鐘(寶物478號) 宣祖2年刊月印釋譜板本(寶物582號) 甲寺石造藥師如來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0號) 甲寺石造菩薩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1號) 甲寺史蹟碑(忠南有形文化財52號) 甲寺講堂(忠南有形文化財95號) 甲寺大雄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5號) 甲寺大寂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6號) 甲寺表忠院(地方文化財52號) 甲寺三聖閣(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八相殿(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天真寶塔(地方文化財68號)


忠淸北道(堤川市)

為了增進民眾與觀光客對韓方文化的理解,並傳遞傳統醫藥的重要性,因而設立了堤川韓方EXPO公園,提供教育、文化、休閒等複合式空間。有韓方生命科學館、藥草販賣部、國際發酵博物館、韓牛廣場等多種設施,千萬不要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