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中區)

圜丘壇是為了祭天而設的祭天壇,亦被稱為圜壇。其作用為提倡儒教治國的韓國及中國等地,舉行儒教祭天儀式的地方。 韓國首次的祭天活動是在高麗成宗2年(西元983年)的正月,其後遭受反覆地實施與廢除,直至朝鮮初期才明文禁止舉行祭天儀式。世祖2年(西元1456年)曾短暫地將祭天儀式制度化,並於1457年設立了圜丘壇。世祖10年(西元1464年)實施了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祭祀儀式。圜丘壇再次被設立是在高宗34年(西元1897年),當時朝鮮將國號改為大韓帝國,由高宗出任國家的皇帝。至今在圜丘壇舊址上還留有建築-皇穹宇和3個石鼓。皇穹宇是在圜丘壇建成兩年之後,於1899年完工的。皇穹宇旁邊為祭天時使用的樂器象徵—3個石鼓。欲前往圜丘壇的訪客可至朝鮮飯店南北方的庭園,庭院中還留有皇穹宇建築。 * 面積 - 8,661.16㎡


慶尙北道(淸道郡)

2006年在慶尚北道淸道郡松金里開設的「柿酒隧道(Wine Tunnel)」為世界最初使用柿子來釀酒的柿酒熟成倉庫。這裡不僅儲存了將清道特產無子柿子熟成、發酵後製成的柿酒,更藉由試飲區、展示與銷售區、製作個人柿酒、摘柿子等各種活動,讓遊客創造與戀人、朋友與家人間的特別回憶,廣受眾人歡迎。以淸道盤柿(扁柿)所製成的柿酒帶有柿子特有的香甜,同時保有澀味與香氣。 柿酒隧道位於緯度高的山腰上,內部溫度全年保持在15度,溼度為60~70%,具備大量負離子,擁有酒在熟成時所需的各種條件,更是避暑勝地。於朝鮮時代(1392~1910)末期,1898年完工的柿酒隧道,過去稱為南省峴隧道,頂部以紅磚蓋成,牆面則使用了天然石,擁有百年歷史的磚塊隧道可說是韓國隧道中最美麗的隧道之一。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位於濟州島西歸浦市下孝洞的牛沼河口,原本因為貌似牛躺著的模樣,而被稱之為牛屯,流經孝敦川的淡水和海水相遇後,形成幽深的水坑,故取名為牛沼河口。牛沼河口為熔岩往下流動的過程中,冷卻變硬形成溪谷般的山溝,如同其名成為有趣獨特的地形。牛沼河口為西歸浦的秘境之一,奇岩怪石與茂盛的松樹林形成絕佳的美景。另外這裡還可乘坐小型又扁平的濟州傳統浮筏,一邊拉著繩索穿梭於透明清澈的水面上,欣賞各造型有趣的岩石,並遊覽整個牛沼河口的美景。牛沼河口所在的下孝洞位於漢孥山南邊,同時也是濟州島蜜橘的主要生產地,村落各角落皆瀰漫著橘子的香氣。附近有柱狀節理帶、中文海水浴場、天地淵瀑布等多個著名旅遊景點,可一併前往參觀遊覽。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朝鮮時代在圓覺寺內建立的公園,這是首爾市最早的近代公園,又稱為『佛塔公園』。圓覺寺在高麗時代時,稱為興福寺。到了朝鮮前期,因擴建而更名為圓覺寺。可是後來因為抑制佛教的政策,圓覺寺在燕山君和中宗時期被癈寺。後來在英國人布朗的建議下,改建為西洋式的公園。至於改建的原因和時間,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公園內還保存著當年圓覺寺的10層石塔(國寶第2號),和圓覺寺的石碑(寶物第3號)。另外公園內還有當年宣誓獨立宣言的八角亭、獨立萬歲的浮雕、以及孫秉熙先生的銅像。1919年3月1日,宣讀獨立宣言並大喊獨立萬歲的3‧1運動,就是在塔谷公園內開始的。塔谷公園對於韓國人的獨立精神,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存在。


仁川(東區)

船橋舊書店街位於仁川東區金谷洞與昌榮洞交界,在過去設置京仁線鐵路前,曾是仁川前往首爾的交通要道,稱為「Ugakri街」。在物資匱乏的60~70年代,這裡是渴求知識者的聖堂,是仁川地區唯一的書店街。連同舊書店與一般書店,這裡共有10來間書店,販售韓文古書、美術、韓方與童書等各種書籍,在船橋書店街入口處,還有呈現舊時船橋一帶居民生活風貌的壁畫街。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寺廟寄宿綜合資訊中心位於曹溪寺對面,在地鐵3號線安國站與仁寺洞文化探訪路的交界點上。資訊中心為地下1層樓、地上5層樓的複合文化空間,內部由寺廟寄宿宣傳館、教育館、Book咖啡廳、寺廟飲食體驗場等組成,提供有關寺廟寄宿的資訊,並可直接體驗各種活動。


慶尙北道(安東市)

河回洞假面博物館位於重要民俗資產第122號的安東河回村內。河回村是韓國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村,保存了國寶第121號的河回假面和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第69號的河回別神巫假面舞。河回洞假面博物館不僅可看到河回假面,還可在此一覽韓國各地的所有假面,甚至展示了世界各國的重要假面。 240坪的展示會場內展示了韓國流傳下來的各式假面舞會使用到的各種假面。像是黃海道的鳳山假面、康翎假面、殷栗假面,以首爾為中心流傳下來的山臺假面舞(榮州別山臺假面、松坡山臺假面舞);嶺南地區的野遊假面(東萊野遊假面, 水營野遊)和五廣大假面(固城五廣大假面、駕山五廣大假面、統營五廣大假面),還有安東的河回假面、寧海別神巫假面、靈光農樂雜色假面、醴泉青丹假面舞、江陵端午節的江陵官奴假面劇假面、男寺黨假面舞之一的回首假面舞,還有使用儀式來呈現的虛容假面和方相氏假面等,展示著各各栩栩如生的表情。 國外的假面以非洲一帶的假面為主,也將會同時展示巴布新幾內亞、墨西哥(中南美)、中國、印尼、紐西蘭、法國、所羅門群島等30餘個國家的假面。假面的用途有舞蹈、醫療、祈禱、演劇、治裝、喪禮用假面等,皆依照各民族和種族的特有造型及情緒來呈現各種樣態。假面的素材主要以木材為主,此外還有紙、葫蘆、動物的毛、皮革、烏龜等殼、動物的骨頭、石頭、泥土等各式各樣的材料。 河回洞假面博物館本館1樓為韓國館,別館1、2樓為韓國和世界館,還設有戶外假面舞庭院、研究室等,齊具各種文獻和視聽覺資料,可立體的體驗。此外,在戶外假面舞庭院設長期性的假面舞公演,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及發展相當用心,提供給青少年一個相當完善活潑的體驗空間。


大邱廣域市(東區)

漆谷村位於大邱市東區屯山洞,其所在的地形是除了南邊以外,三面皆環山的盆地。其地名的由來一說是因為凹陷的山谷而得名,也有一說是因為周圍長滿了漆樹而被稱為漆谷村。另外從其另一漢字名稱「漆溪」來看,後者為真的可能性較高。1616年(光海8年)時,朝鮮中期的學者—臺嚴崔東集搬到此地居住,因而形成了慶州崔氏的同姓村。在進到村裡的路上,可以看到一棵樹齡高達350年的櫸樹,它被認為是漆谷村的保護樹。村子的地勢較周邊稍高,可以一眼覽收琴湖江支流。而當初為了避邪,在村前種植了樹林,現在已幾乎看不出痕跡。 經過有樹蔭和蓮花池的休息處,就能到達村裡。位於入口處則有兩棟300多年的巨大槐樹歡迎著訪客。當初是為了祈求村裡能風調雨順而種植的,樹高約12公尺,後方則有漆樹做成的招牌。漆谷村因為距離大邱市中心不遠,部分的建築都已改建成現代式,不過還是留存有不少古宅與古道,從傳統的石牆仍可看出舊時兩班的生活。慶州崔氏宗家所在的百弗古宅就位在村子的最裡面,由崔東集孫子於1694年所修建的古宅,是大邱地區中歷史最久的建築,現被指定為大邱民俗資料第1號,百弗則是朝鮮正祖時學者百弗庵崔興遠的號。進到大門後,舍廊和內宅都朝南,興建當時雖然舍廊是分開的,不過到1918年重建時就把舍廊與內宅改建在一起。古宅的右方是保本堂,是為了祭拜慶州崔氏的祖先,在1753年所建的。保本堂內有祠堂、齋室以及準備食物的庖舍。保本堂在韓戰時期也曾做為臨時學校使用,延著土牆走會看到旌閭閣,是為表揚百弗崔興源的孝心,在1789年所建的,裡面還奉有正祖所賜的紅牌。漆谷村是擁約有2.5公里的土牆、石牆的美麗村落。如果石牆經過的地方遇到了樹木,便會降低牆高,由此可以看出老祖先們順天應理的智慧。在百弗古宅裡除了有正祖稱頌百弗庵崔興遠所賜的文書,還有他們代代相傳的古書與戶牌,依退溪先生的聖學十圖所做的屏風與祭器等,留下了多種的文化遺產。附近還有天然紀念物1號「達城側柏樹林」,及不老洞古墳郡、八公山道立公園等景點。


大邱廣域市(中區)

* 美麗的羅馬式聖堂─ 大邱桂山洞聖堂 *大邱桂山洞聖堂於1886年大邱地區進行傳教活動的羅伯(Robert,A.P. 1853∼1922)神父,在現今腹地上買入並建立的。1899年以韓式木造的十字架型聖堂,在1年後遭祝融而全部付之一炬。這之後羅伯神父重新著手聖堂蓋建工程,費盡心思尋找韓國境內少有的鐵製材料,以及從香港、法國引進其他材料使用。再建工程歷時3年,於1902年完工。聖堂為大邱地區唯一留下的1900年代初期建築物。聖堂的平面以拉丁十字架 (Latin cross),中心的中殿(nave)和兩邊的十字型翼部(transept)構成。這種平面構造使得不管是建築外部或是內部空間,都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建築整體是屬於厚重的羅馬式建築,另外加入尖塔和彩色玻璃等的哥德式建築要素點綴。* 大邱桂山洞聖堂的天主教意義 *大邱桂山洞聖堂在韓國嶺南地區讓天主教在此地落地生根,扮演中樞的角色。然而於1911年從朝鮮敎區分離,成為大邱大教區主教座本堂,初期由羅伯任命為主任神父。聖堂腹地內有紀念設計者的銅像和主教冠。聖堂建築東南方600餘公尺處有觀德亭,殉教紀念館有殉教者的30餘件遺物等和65件的遺物展示。


釜山廣域市(東區)

於1973年10月10日開館的釜山市民會館,是韓國現存公共文藝會館中歷史最悠久的會館。 內部由設有1,606席的大劇場、407席的小劇場,以及位於1、2樓的Hanseul畫廊、Hanseul藝術商店和咖啡廳等所構成,為能享受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釜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會館。   * 開館日 : 197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