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南道(咸安郡)


江原道(平昌郡) , 三陟

頭陀山(博芝山)自然休養林位於江原道平昌郡珍富面及旌善郡的界線內,海拔1,394公尺的頭陀山山麓上,形成山岳型自然休養林,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從五臺山往下流出如同玉水般清澈的泉水由發源地游向清淨溪谷,也在此處構成休憩事業的重心發展地位置。 以江原道平昌嶺西地方的五臺山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遺產地月精寺,與明山到路洞溪谷、新基溪谷、水項溪谷、幕洞溪谷、長田溪谷和鳳山溪谷的景色交融,也維持著山村地帶的鄉土色彩及生存力。源自於五臺山的水流橫貫在層巒疊嶂的峽谷中,而後與南漢江合流成為一隘口。 有著獾、狐狸、野豬和山兔等野獸,以及不計其數的藥草和巋然不動的檀木、紅松木、紫椴木等大樹,是一個健全又堅實的生態山林環境,還可以看見不知其名的地被植生蘚苔植物與絨緞一併被舖滿在地面上。附近還有無人跡的十二仙女湯溪谷、兔子停下來歇腳的泉水處及一年四季持續散發香氣的野生花植物等景點可以參觀欣賞。


釜山廣域市(北區)

2007年2月23日開館的釜山漁村民俗館,是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館的分館。館內展示主題為「由河川進入大海的漁村文化之旅」,分成洛東江漁村民俗室與釜山漁村民俗室,以釜山的母親河──洛東江為基礎,展出祖先的生活、各時代釜山漁村的捕魚活動、傳統捕魚方式、文化遺址、漁村民俗等相關資料。


首爾(冠岳區)

南首爾美術館為首爾市立美術館的分館,於2004年9月2日正式開館。美術館建築的前身為比利時領事館,僅進行必要的維護而不大改動,盡全力原汁原味地保存原始建築,包括古典主義愛奧尼柱式的柱子與壁爐等,打造出現代美術與1900年初期西洋古典式建築交流、對話的展覽空間。 被列為史跡第254號的舊比利時領事館竣工於1905年,當時位於首爾的會賢洞。由於市區再開發工程之故,於1983年遷至現址重新修復。1970年商業銀行(今 友利銀行)買下整棟建築的產權,而後於2004年5月,免費租借給首爾特別市作為文化藝術支援工程的一環,將這裡重新打造為公共美術館。 舊比利時領事館建築總面積佔地1,569.58㎡,為地下1層樓、地上2層樓,擁有屋頂閣樓的洋樓。地下1樓為美術教育區,1樓與2樓則為展覽室與辦公空間,建築外部則是由草坪與樹木妝點而成的戶外雕刻公園。首爾市立美術館南首爾分館以企劃特展為主,也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推出兒童美術教室與寒暑假美術特別講座等美術教育課程,持續為推動首爾的美術教育奉獻心力。


江原道(太白市)

天祭壇是古人為了祭天而建造的祭壇。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時期,太白山乃三山五岳中的北岳,被人們奉為靈山,因此經常在太白山中舉行祭祀。 位於太白山山頂的天祭壇以天王壇為中心,北有將軍壇,南有規模略小的三個下壇,以赤石堆壘。天王壇,周長27.5公尺,高3公尺,左右寬7.76公尺,前後寬8.26公尺,呈橢圓形。而壇的上方以綠泥片麻岩堆成圓形,搭配下方的四角形,因應了「天圓地方」的道理。 據傳,祭壇是由檀君-古朝鮮時代的丘乙皇帝所建,自上古時期開始,便用於祭祀,成為當代國家祭天的場所。三韓時期的天君、新羅早期的赫居士王、此後的逸聖王均在此舉行過祭天活動。此外,基臨王也曾在春川舉行過望祭。 經歷了高麗和朝鮮時期,方伯守令和百姓們也來此進行天祭。在大韓帝國末期,為挽救即將滅亡的國家,憂國之士也紛紛來此舉行祭天儀式。韓末時期的義兵將申乭石將軍亦曾以白馬祭天。這裡是韓國唯一一處位於山間的大型祭壇。 天祭壇也被稱為九靈壇、九靈塔、麻姑塔。尤其是每年的開天節都會在此舉行祭祀,屆時,祭壇中央將被插上太極旗和七星旗,周邊則立有33面天旗和28面宿旗,供奉9種祭品。在祭天壇的附近建有為誠心祈禱而設立的赤石塔和石壇。


京畿道(抱川市) , 抱川

京畿道抱川市的國望峰自然休養林,位於京畿道第三高峰國望峰(1,168M)中,周邊有場岩蓄水池,能一邊散步一邊盡情欣賞清澈的溪水與綠意盎然的自然樹林。國望峰自然休養林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新路峰與國望峰,休養林內植有63萬餘棵紅松、松樹、落葉松等170多種植物,在此還能就近觀察動植物於大自然中棲息、生長,一窺生態界的神秘面貌。休養林內還有新路溪谷、靜岩瀑布等景點,春夏兩季適合於此度假,享受溪水的清涼與山林浴,忘卻都市生活的繁忙與壓力,冬天則可欣賞到山與小木屋被覆滿白雪的美景,享受靜謐的氛圍。


江原道(東海市)

墨湖站於1961年開始營業,現在的車站自1988年12月15日竣工後沿用至今。位於東海市發翰洞的墨湖站鄰近墨湖港(2.3km)與望祥海水浴場(6.0km),沿著於達洞海岸道路,可抵達1941年開港的墨湖港感受漁民生活,並就近至生魚片城享用活魚生魚片。而再往北前進,則可至擁有寬廣的白沙灘(1.4km)、茂密松林且水深不深,以國民避暑地聞名的旅遊勝地望祥海水浴場遊覽。


全羅南道(珍島郡)

國立南道國樂院位於全羅南道珍島郡女貴山山麓,背倚秀麗山勢,面向遼闊的多島海,為以天賜的美麗自然景觀為背景,從事國樂專門研究與公演、傳統文化體驗與研究等國樂普及化活動,並傳承與發展悠久的南道文化藝術之地。 主要設施有國樂專門劇場珍樂堂、戶外公演場月光舞台與星光舞台、可容納160餘人的住宿設施舍廊、練習室與會議室、咖啡廳等。 國立南道國樂院營運著包含‘週五常設國樂公演’在內的各種文化體驗活動,特別是週末營運以家族為單位,可透過參觀國樂表演與學習民俗遊藝、國樂等,體驗南道的傳統文化,並結合珍島郡民俗之旅與鄰近遺址探訪等的‘週末文化體驗’。


忠清南道(公州市)

* 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寺廟-甲寺 * 甲寺是位於老松與櫸樹森林茂密的雞龍山西北方山腳的寺廟,距離公州市19km處,距離東鶴寺徒步約3小時左右。就像春麻谷、秋甲寺這樣暗示的話一般,甲寺的秋天楓紅是無比美麗的。三國時代初期,百濟久爾辛王元年(420年),從高句麗前來的阿道和尚創建了這座寺廟。歷史上的甲寺又被稱為雞龍甲寺、甲寺、甲士寺、雞龍寺等,曾為統一新羅時代華嚴宗十大寺廟之一的名寺。 甲寺取自於‘天地人間首屈一指’的甲等之意,其名稱如此流傳下來。正如其名,有如頭一個寺廟般,朝鮮世宗6年(1423)的寺廟改組合併中被屏除在外,算是很早定下名字的寺廟。世祖時,因王室的庇護拿到了‘月印釋譜’的木刻匾額。1597年壬辰倭亂燒毀,宣祖37年(1604)開始重建大雄殿與振海堂,直到今日。寺廟周圍有龍門瀑布、水晶峰、天真寶塔、君子臺等秀麗名勝,特別是南邊溪谷中的9曲特為絕景。 * 大雄殿 道指定有形文化財第108號。此建築為甲寺的本殿,於丁酉再亂時燒毀,宣祖37年(1604)重建、高宗12年(1875)補修後才成為現今的樣貌。原本的位置在現今大寂殿的附近,重建時移至現在的位置建造。 * 甲寺講堂 道指定文化財第95號。為僧侶們講解佛經之處,建築物上懸掛著鷄龍甲寺的匾額,整體架構為沒有繁複技巧的雄偉感朝鮮建築形式。 * 甲寺功牛塔 這座塔位於過了流經大雄殿到大寂殿間小溪後的溪谷邊山麓上,傳說是從原本甲寺的附屬庵子移到現在的位置。塔由3層的塔身與基壇部所構成,塔身第1層刻著建立塔的內容,2、3層則是塔名,皆以陰刻方式雕刻。塔建立的過程從塔身上刻著的銘文判斷,是為了讚揚重建時期的功績而建。銘文內容如下:‘臥塔起立,人道偶合﹔三兮乙乙,厥功居田(重新扶起倒下的塔,是人道偶然的配合﹔三次的努力再努力,其功之最)’。 * 甲寺浮屠 此浮屠(供奉僧侶舍利或遺骨的墓塔)為寶物第257號,原來位於甲寺後山,而後移到現今位置。不僅是新羅時代的代表樣式,雕刻技巧更是卓越,為研究新羅末期與高麗初期浮屠樣式的重要資料。 * 甲寺銅鐘 為寶物第478號,此鐘位於過了甲寺解脫門後右手邊的新建四角屋頂鐘閣內。鐘體上有銘文,建造於朝鮮宣祖17年(1584),可從此得知甲寺的寺名在當時叫做甲士寺。鐘高127cm、口半徑為91.5cm,日制時期因獻納的名目充公上繳,解放後才歸還,是與整個韓國民族一同受難的梵鐘。於1584年(朝鮮宣祖17年)建造的鐘,大致上維持著從新羅以來的傳統梵鐘樣式,也同時有著不用甬筒就敲打發出聲音等朝鮮時代的特徵。龍鈕(綁著鐘的弔環)上刻著寫實的龍紋、肩部有9個輪廓(突起的裝飾),以及蓮花形式的撞座(敲響鐘的部分)等皆是新羅以來韓國梵鐘的傳統要素。撞座間雕刻著地藏菩薩,鐘體上有標示著製造時期的銘文,除了是能夠解韓國鐘變遷的重要資料外,上頭標示著的'甲士寺'也能看出當時與現在不同的寺名。 *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 寶物第256號的甲寺鐵幢竿與支柱是是架設寺廟的鐵竿與柱子。幢竿是廟前豎立的旗竿,標示著佛祖或菩薩的威信與功德,是為了懸掛趕走邪惡東西旗幟-幢的旗竿,而幢竿支柱則是為了在左右支撐著幢竿的支撐柱子。甲寺鐵幢竿是由半徑50cm的鐵桶24個連貫而成,高約15m。但1893年時,其中4個鐵桶斷裂,因此變得比原本還矮。此鐵幢竿與支柱的建造時期,可從甲寺是新羅義湘大師所創的華嚴宗第10代寺廟之一,與基壇側面刻著的眼象雕刻來推測是新羅時代的物品。完整無缺保存下來的甲寺鐵幢竿支柱,是研究幢竿型態的珍貴資料。   [文化財資訊] 甲寺鐵幢竿及支柱(寶物256號) 甲寺浮屠(寶物257號) 甲寺三身佛掛佛幀(國寶298號) 甲寺銅鐘(寶物478號) 宣祖2年刊月印釋譜板本(寶物582號) 甲寺石造藥師如來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0號) 甲寺石造菩薩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財51號) 甲寺史蹟碑(忠南有形文化財52號) 甲寺講堂(忠南有形文化財95號) 甲寺大雄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5號) 甲寺大寂殿(忠南有形文化財106號) 甲寺表忠院(地方文化財52號) 甲寺三聖閣(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八相殿(地方文化財53號) 甲寺天真寶塔(地方文化財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