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東海市)

江原道東海市松亭洞的「東海站」,是位於桃京里站與墨湖站之間的火車站,也是三陟線與北坪線的分歧站。


慶尙南道()

可容納約43,000名觀眾的蔚山文殊足球場,曾舉辦過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2002 FIFA WORLD CUP KOREA/JAPAN)。賽場共有87%的部份有頂棚遮蓋著,賽場內還有乒乓球場、健身房、保齡球場等體育設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球場以改造、綠化環境為目的,於賽場周邊設有自然公園,也是一大特徵。在東側的出口處有800米長的”綠色步道”、四週的竹林、人工瀑布等提供市民良好的休閒空間。烏山世界盃賽場同時也是韓國職業足球隊蔚山現代老虎隊的主場地。


江原道(春川市) , 原州


蔚山廣域市(蔚州郡)

在岩石或是大峭壁、洞窟內壁面等,用刻畫、油漆等技法繪畫事物或符號而成的圖畫稱為岩刻畫。 岩刻畫亦發現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的遺跡中,典型的事例主要發現於新石器與青銅器時代的遺跡中。岩刻畫大部分被解讀為豐饒、多產祭儀的產物。此岩石上半部包含面刻的鹿在內各種動物,以及線刻的各種幾何圖形,下半部有各種銘文與用細線刻畫出的人物與動物肖像等,備受矚目。上半部的菱形紋路、蹄形紋路、圓形紋路、鹿、魚、鳥、蛇、人臉像等為新石器時代歷經青銅器時代製作而成,反映當時的豐饒衣食。下半部的騎馬列隊、船隻航海圖、龍、馬、鹿、300餘字的銘文為三國與統一新羅時代人們所留下的,推測出新羅人們自三國時代以來將此地視為聖地。  


忠清南道()

世宗湖水公園為一山湖水公園的1.1倍大,是韓國最大的人工湖公園,亦為世宗市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湖水公園內設有散步道、戲水島、水上舞台島等設施,尤其是世湖橋與水上舞台島最有名。毎到週末,便會有許多家庭、情侶一同前往,度過愉快的假日。而在此也常會舉行許多公演與慶典等文化活動。另外,附近也有以國立世宗圖書館以及音樂噴泉而知名的防築川,可以排入行程中一同前往,讓旅途更加精采。


大邱廣域市(寿城區)

大邱美術館是由大邱廣域市所管理的市立美術館,主要研究並檢視大邱近/現代美術之歷史價值,除舉辦宣傳大邱美術前衛性的展覽外,也經常與國內外交流,策劃許多介紹當代社會、藝術話題、世界美術領先潮流的展覽。 大邱美術館也邀請優秀講師進行演講,提供兒童、青少年等,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各種學習課程,活用美術館的空間來進行多樣表演與活動。 美術館三樓是可以閱讀藝術相關書籍的美術資訊中心,同時也提供作為休憩區使用。 * 開館日 : 2011年 5月 26日


京畿道(華城市) , 水原

距離隆健陵1.7km左右的地方有一座被樹林圍繞的龍珠寺。行政區域上屬於台安邑松山里,但實際上是坐落在隆健陵旁的華山後方東側山麓。這裡原是廉居和尙在新羅文聖王16年(854)時所創建的葛陽寺,在高麗光宗21年(970)舉辦了韓國最早的水陸法會,是個相當有名的寺院,但丙子胡亂時受到燒毀後閉寺。直到正祖將父親思悼世子陵墓移到華山後才又重整為宮中的院剎,相傳落成式那天晚上,正祖夢見一隻龍咬著如意珠升天,因此將此叫做龍珠寺。正祖重建龍珠寺時,下令將父母恩重經刻在木板上加以保存,並請來當時最優秀的畫家金弘道進行美化。除了這50多塊木版之外,在大雄殿旁的草地也豎立著刻有父母恩重經的塔碑。大雄殿的後佛幀畫更是在金弘道的指揮下所完成的作品。正祖在大雄殿前所種下的黃楊樹,如今樹齡已經超過200年了,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第264號。梵鐘閣的銅鐘也與上院寺銅鐘、國立慶州博物館的聖德大王神鐘等一樣有名,亦被指定為國寶第120號。* 主要文化財1) 龍珠寺梵鐘(國寶第120號)2) 黃楊樹(天然紀念物第264號)3) 金銅香爐(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1號)4) 青銅香爐(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2號)5) 上樑文(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3號)6) 典籍手寫本(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4號)7) 屏風(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5號)8) 大雄殿後佛幀畫(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6號)9) 佛說父母恩重經板(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7號)


江原道(三陟市) , 束草・雪岳山

甑山海水浴場悠靜且景色迷人,以日出聞名,與東海市湫岩海水浴場的燭臺岩相近。平均水深1~2m,暑假前來戲水的遊客甚多。 附近還有水路夫人公園,每到冬天,海鷗群飛來,呈現出浪漫的冬季風情。 在三陟轉運站搭乘10-1號市內巴士,約20分鐘就可以抵達。 諮詢) +82-33-1330(中英日)


濟州道(濟州市)

在高麗時期蒙古軍入侵韓半島時,韓國興起了三別抄軍的抗戰,三別抄軍在濟州島堅持到最後一兵一卒。為了紀念一切,濟州島上建立起了展示館和紀念碑,遺跡裡還可以看的到當初保留下來的土城。 三別抄為高麗軍中的精銳部隊,高麗元宗11年(西元1270年)2月,朝廷出現了與蒙古軍強化關係的聲浪,而三別抄軍則堅持反對,直至最後一刻都沒有退縮其所主張的反蒙抗爭。就這樣與蒙古軍的戰爭持續了兩年餘,最後在元宗14年(西元1273年)4月,全軍覆沒。 三別抄軍即使孤軍奮戰也要誓死保衛國家的精神,值得後代子孫的借鏡與表彰。


慶尙北道(高靈郡)

  宣揚大伽倻時代文化的重要史蹟地-高靈池山洞古墳群曾為大伽倻國都邑的高靈郡,歷經六伽倻盟主金官伽倻的興盛到滅亡,留下了許多的遺跡地。高靈邑背面主山的東南方沿著山脊可見大伽倻時代建造的200多座古墳都是半徑超過20公尺的大型古墓,中型古墓則大多聚集在高靈邑內部,另外山下也有許多小型的古墓安放於此。這裡同時也是南部地區最大的古陵被稱作錦林王陵,其中最大型的古墳也被推定為王的陵墓。 自1977年起,包括慶北大學和啟明大學陸續挖掘出由金、銀、玉製成的器具,以及武器(盔甲、大刀)、馬具類等為數眾多的古代遺物,特別是在高靈郡發現第一座被認定為殉葬墓的古墳,可以作為推估研究當時的文化社會、社會階層架構、生活面貌等資料極具歷史價值,並且在池山洞古墳群中建蓋出"大伽倻王陵展示館"。 古墳群中出土的伽倻時代文物 池山洞古墳中出土大量可供研究伽倻國文化的珍貴文化資料,其中包括有陶器、矮腳盤、陶瓷缸具等,反映出當時伽倻時代以泥陶來製作器皿為主要的方式。並且還有發堀出槍、弓箭、刀及斧頭等各種鐵製武器及馬鐙、馬蹄掌等馭馬用器具,就此可以對伽倻時代軍事武器使用的情形深入了解。另外也有發現許多玉器、金銅冠和金銀飾物等,可見當時已有階級身份地位的分化。 [文化財現況] 指定號:史蹟第79號 指定年度:1963年1月21日 所在位置:慶尚北道高靈郡高靈邑池山里 時代:伽倻國 面積:81萬3227平方公尺,共200餘座古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