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淸北道(忠州市)

位於忠清北道忠州市漆琴洞的彈琴臺,因新羅時代的著名音樂家于勒曾在此彈奏而得名,被指定為名勝第42號,也是極具歷史意義之處。朝鮮時代壬辰倭亂時,武將申砬曾率兵在此抵禦外侮,如今此處除了申砬將軍殉節碑外,也立有為告慰韓戰殉國者英靈的忠魂塔。而整個彈琴公園以彈琴臺為中心,園內有彈琴臺碑、申砬將軍殉節碑、戶外音樂堂、雕刻作品、草坪等。


江原道(鐵原郡)

位於鐵原郡北防邊境的白馬高地,為6.25動亂(韓戰)時最腥風血雨的戰場。1952年10月6日中共軍發動大攻勢,並且維持了10天的血戰,雙方共投下了30萬發的炸彈,白馬高地的最高指揮也換了24次之多。在這場戰亂中,中共軍共計有1萬4千多名的死傷者,2個師團被完全殲滅。韓國國軍的第9軍團也因白馬高地的大捷而被命名為白馬師團。 當時因為雙方的砲擊,而使得山失去了原本的形體,但因山原本的形狀就如同白馬躺臥的型態,故此地便被稱為白馬高地。


全羅北道(金堤市)

位於全羅北道金堤市扶梁面龍城里的趙廷來阿里郎文學館,於2003年5月16日正式開館,是能透過作家趙廷來的大河小說《阿里郎》,進一步了解金堤歷史之處。 在1樓的第1展示室可以看到被堆得高高的,作家耗時整整五年親筆寫下的《阿里郎》小說原稿;第2展示室則展出作家趙廷來老師的取材手冊、筆記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而在第3展覽室,則可認識到身為作家的趙廷來老師的另一面,感受其日常生活。此外,於金堤碧骨堤,還設有阿里郎文學碑。


釜山廣域市(金井區)

金井山是歷史上出名的護國山,山上有韓國代表性的護國寺廟-梵魚寺,以及三國時代建成的金井山城(史蹟第215號)。雖不是一座高山,但到處都有茂密的樹林和乾淨的泉水、奇岩怪石等,是釜山引以為傲的名山。 整座山共有14處山泉飲用處、2,300餘種植物、600餘種動物,可說是動植物的樂園。以外還有東萊溫泉、金剛公園、梵魚寺、國清寺、金井山城、山城村等著名景點。


慶尙南道(南海郡)

蔚山岩刻畫展示館因符合博物館與美術館振興法施行令所規定的登錄資格條件,最近被列入第1種專門博物館,並自5月起更名為蔚山岩刻畫博物館。 蔚山岩刻畫博物館建於2008年5月30日,座落於盤龜臺岩刻畫(國寶285號)入口蔚州郡斗東面川前里333之1一帶。館內有311件展示資料、1位學藝相關人士派駐,並擁有1,249㎡展示設施、45.42㎡收藏庫、72.96㎡辦公室、30.36㎡研究室、79.52㎡視聽教室等設施。展示館內有盤龜臺岩刻畫與川前里刻石(國寶147號)實體模型、岩刻畫介紹影像設施、呈現史前生活面貌的模型、兒童展示館、家族體驗設施等,戶外空間則展示著國內外知名岩刻畫模型。


全羅北道(群山市)

位於全羅北道群山的銀波旅遊區,原來為農業用的水庫。自1985年開始,以水庫為中心的週邊山區指定為國民旅遊區。因夕陽的倒影照映在池上,隨著水波一閃一閃地,因此被稱為銀波。這地方在朝鮮時代前就建成,地理學家金正浩將此地標示於《大東輿地圖》內,代表此處有著深遠的歷史。從遊園區入口開始,由櫻花樹隧道連成的步道,在春天時格外的美麗動人,適合與家人或戀人一同前來。特別是銀波旅遊區內的“水光橋”與艷光四射的音樂噴泉一起演出的浪漫夜景,提供遊客們充滿幻想的景點。此外也提供溜冰場、水邊舞台、蓮花池等多樣的設施景點,為群山市內具有代表性的旅遊區,也是適合夜晚時前往的人氣景點。


忠淸北道(忠州市)

忠州壩為韓國規模最大的水泥造多功能水壩,其橫跨了忠州市宗民洞與東良面早洞里,攔截了南漢江的水流,擔任水資源保存、水災防止、發電的功能。忠州壩左岸的頂層設有水博物館、紀念塔、休息空間等設施;右岸則有水車休息區、直昇機停機坪、忠州渡口等,在此可搭乘忠州遊覽船一覽因為忠州壩的建設而形成的忠州湖風光。


慶尙南道(南海郡)

位於蔚山廣域市大谷里的盤龜臺岩刻畫是於1971年由東國大學考察團首次發現,現今為蔚山地區著名的文化財,對於蔚山及韓國的岩刻畫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料。為了宣傳其重要性,在1995年正式指定為國寶第285號。 岩刻畫正如其名,指得就是‘在岩石上描繪或刻畫各種動物圖像或幾何圖形象徵花紋的圖畫’。寬10公尺、高約3公尺的盤龜臺岩刻畫,被刻在蔚山生命泉源的太和江上游盤龜臺一帶人工湖西邊山麓岩壁上,水壩興建後,平時都浸泡在水中,水消退才能看到其面貌。岩刻畫一年有9~10個月都沉浸在水中,可以觀看的時期約在每年10月至隔年2月,但其中也僅2~3個月左右會全部顯露在水面上。由於大谷川的關係而無法近距離欣賞,於是在龜盤臺岩刻畫對面設置了一個寬6公尺、高3公尺的巨大模型圖,幫助遊客了解。岩石上刻畫著鹿、老虎、野豬等陸地動物與狩獵場面,還有鯨魚、海狗、烏龜等海洋動物與漁夫、船等,共有75種200多幅圖畫。兼具狩獵與宗教美術的盤龜臺岩刻畫,是能觀察史前時代人類生活風俗的優秀傑出作品。


京畿道(利川市)

位在京畿道利川市官庫洞的「雪峰公園」,是雪峰山和雪峰湖相輝映的利川代表性公園。平日許多人會沿著湖水週邊運動及散步。雪峰公園擁有許多奇岩怪石、礦泉水地、雪峰山城、映月庵等。除此之外,這裡也是舉辦世界陶瓷美術展和利川陶瓷節、麗川稻米文化節的所在地。可說是自然和人文都相當豐富的地方。


京畿道(驪州市)

位於京畿道驪州郡的世宗大王陵是朝鮮時代(1392-1910) 第4代王世宗及其王妃昭憲王后合葬的陵墓。王陵四周被石欄杆環繞,前有長明燈照亮(石制燈),另設有石虎、石羊、石馬等守護王陵。王陵內,除陳列同世宗大王業績相關聯的各種遺物和資料的世宗殿外,還有世宗大王銅像和舉辦祭祀典禮的丁字閣。王陵入口處是自擊漏(設有自動報時裝置的水錶)、觀天臺、測雨器等按原件複製的科學器具。* 英陵英陵為朝鮮第4代王─ 世宗(1397-1450,在位期間1418-1450)和其王妃昭憲王后(1395-1446)的陵墓,是朝鮮王陵中最早出現的合葬陵。世宗為1397年(太祖6年)朝鮮第3代王─ 太宗和元敬王后生下的第一個兒子,並於22歲登上王位,為朝鮮第4代王。世宗大王直到54歲過世前,在位32年間創造訓民正音,以及蓋建集賢殿,培養國家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水準。透過儒教治國和文化的興盛,帶給朝鮮時代不僅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是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位於京畿道驪州郡陵西面的英陵,原本在1446年昭憲王后死後建陵在光州瑞江。右邊的石室原為了世宗大王的陵寢而預先蓋好,世宗大王於1450年駕崩後,將予合葬。但之後以風水不好的理由搬移到現今的位置。而原本位於光州的石物(搭建陵墓的石頭),於1973年挖掘後,移到首爾清涼里的永徽園北方安置,並成立世宗大王紀念館。* 寧陵寧陵為第17代孝宗(1619-1659,在位期間1649-1659)和其王妃仁宣王后(1618-1674)的陵墓。一開始原位於健元陵西邊的位置,因屏風石(保護陵寢安置於上方如屏風般的四角狀石頭)出現縫隙,於是在1673年(顯宗14年),移至世宗大王陵(英陵)東邊的位置。寧陵的王和王妃墓,不像英陵般放置於左右兩側,而是以上下方式安置的方式,相當特別。根據風水地理而建的雙陵,是朝鮮王陵中的先驅。孝宗為第16代王仁祖與仁烈王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於1649年即位後,進行軍隊制度改編、強化軍事訓練等,為了征伐清朝而樹立北伐計畫。除此之外,孝宗設立大同法(各地區以米取代特產進行納稅的制度)、以「常平通寶」為貨幣進行流通買賣等的經濟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