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保寧市)

忠南保寧的烏棲山自然休養林位在保寧地區與洪城地區的邊境烏棲山南方附近。在休養林內可以欣賞從烏棲山往南方流下的"明大溪谷"美麗自然景觀。另外烏棲山秋天的芒草也相當有名,秋天常有人特此前來。休養林內還有戲水場、健康步道、自然觀察路、散步道等設施,以及森林小屋、休養館、連棟等住宿設施。預約可透過網頁預約。網站)http://www.huyang.go.kr/index.jsp (韓)* 住宿費用(入房當日15:00 / 退房隔日13:00) 森林小屋 – 4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55,000韓元 / 淡季 32,000韓元 5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70,000韓元 / 淡季 40,000韓元10人旺季(7.1~8.31) 與週末110,000韓元 / 淡季 70,000韓元休養館 – 5人旺季(7.1~8.31) 與週末70,000韓元 / 淡季 40,000韓元6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85,000韓元 / 淡季 50,000韓元8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98,000韓元 / 淡季 60,000韓元連棟房 – 5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70,000韓元 / 淡季 40,000韓元6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85,000韓元 / 淡季 50,000韓元8人旺季(7.1~8.31) 與週末 98,000韓元 / 淡季 60,000韓元


忠清南道(禮山郡)

位於禮山西北方23公里處的忠義祠,是日治時期獨立鬥士尹奉吉義士的出生地,當時爲了鼓吹農村啟蒙與愛國精神及表揚和追憶尹奉吉鬥士的義舉和愛國忠誠,於1968年時設立了忠義祠。每年的4月29日是紀念尹奉吉的梅軒文化祭,展示尹奉吉義士的珍貴遺物登記為寶物第568號保存。


忠清南道(禮山郡)

朝鮮實學家李重煥在《澤里志》裡曾寫道,內浦是忠清道內最適合居住的地方。當時的內浦指的就是現今的禮山。禮唐觀光地在現在國民觀光地指定面積的5萬6千坪中佔1萬3千坪。主要設施有餐廳、旅館和各種便利設施等,到目前為止已完成登山路和停車場等6項設施,是以各種不同主題構成的觀光地。特別是禮唐週邊的散步小道和八角亭極似釜山太宗臺的景致,吸引許多家族聚會、朋友和情侶們前來遊玩。夏季時,是鄰近地區的居民和釣客的活動據點,促使和鄰近的好坪洞連成觀光景點。* 釣魚 - 1962年為韓國境內最大的禮唐貯水池,供給禮山郡和唐津郡的農用水,禮唐這名字是取禮山郡和唐津郡兩地的第一個字命名。在過去的40年間以中部地區最棒的釣魚地為名。除了冬季的冰釣之外,從初春到晚秋之間相當適合釣魚。主要魚類有鯉魚和鯽魚,鰻魚、烏魚、泥鰍等。


忠清南道(靑陽郡)

位在忠清南道靑陽郡樓谷的連墓聖地是天主敎的無名殉敎徒的墓。另外此村落也是在京畿道果川殉教的崔京煥與韓國的二司祭崔良業神父的出生地。由於好幾個墓串連在一起,因此稱為連墓。殉教者的人數、姓名以及殉教原因已經無從而知,但樓谷連墓共有37座以家庭單位埋葬的殉教者墓,分為第1ㆍ2ㆍ3墓地。1982年,靑陽教堂將墓地整理,為無名殉教者立墓碑,將此闢作為史跡地,有許多天主教信徒及民眾前來。殉教者連墓中崔京煥的遺骨部分於986年移往切頭山殉敎紀念館,現在此處的連墓共有36座。


忠清南道(禮山郡)

參觀禮山的華岩寺可以感受到秋史金正喜先生的魅力。朝鮮後期代表文人秋史,出生於禮山,距華岩寺不遠的地方,建有秋史古宅及其生出的家,房屋風格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位於海拔較低的烏石山上的華岩寺,是一座與秋史有著很深淵源的寺廟。因為這座寺廟是金正喜先生的曾祖父金漢荩所重建。作為英祖驸馬的金漢荩,與英祖的二女兒,莊祖的妹妹和順翁主結婚,死後二人合葬於龍山腳下的鹦鹉峰,將生前與這座寺廟的因緣,一直延續下去。 現在的華岩寺,即便近看,也因其入口處擠滿了整潔乾淨的寮舍而失去了原有的寺廟感覺。古色古香而又歷史悠久的寮舍,彰顯了秋史的風採,且隨處可見秋史的遺物。 最近比丘尼高僧在此修道,更為這個位於市郊的古寺帶來一份安詳。建議熱愛秋史的朋友,不妨來訪一次。 * 歷史 關於這座寺廟的由來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考證的是在三國時代,便有了此寺。在寺廟的後方,有屏風岩,相傳古寺曾在屏風岩的下方。隨時間的流逝,寺廟漸漸消失,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塔,後挪移到現在的位置。 關於華岩寺的歷史文獻幾乎沒有,因此具體緣由不得而知。但目前在遺物展示館所藏的<華岩寺重修記>中,有關於寺廟的記錄,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重建記記述了1848年(憲宗14)金命喜(1788~?)建寺,在金相喜使用後曹錫臣重建。金命喜是著名的書法家及碑銘研究家,乃秋史金正喜的弟弟,滿腹經綸,學術略有建樹。根據這部文獻,雖然不知此寺廟最初是何時修建的,但在1752年慶州人金漢荩(1720~1758)為管理其父金興慶(1667~1750)的廟宇,將其重建。在華岩寺西北部約20m處,有一塊近100余坪的腹地,據廟中僧侶所言,是華岩寺的原址。 原來寺廟建於屏風岩之前,閉寺後僅剩下一塔,在和順翁主與月城尉金漢荩重建後,英祖給其命名為華岩寺。即在英祖壬申年,其驸馬月城尉金漢荩將寺廟重建。雖然名字是英祖賜予的,但牌匾則是月城尉親筆寫的。 月城尉在重建此寺的95年後,憲宗丙午年,寺廟再次受到損壞,以致僧侶無法寄居,於是金秋史一家再次出資重建,便有了現在我們所見的華岩寺。


忠清南道(扶餘郡)

 * 擁有豐富景觀資源的白馬江 * 流經忠清南、北道的白馬江發源於全羅北道長水郡長水邑,從江景開始為忠清南道與全羅北道的道界。白馬江是流入群山灣的錦江下游區域通稱,其名稱有著“百濟第一大江”之意,從窺岩面虎岩里天政臺到世道面頒詔院里為止的16km則被稱為錦江。《三國史記》裡記載為白江,而《日本書紀》中則有著白村江等的相關紀錄。百濟都城進駐以後,錦江的角色更為重要,而白馬江則成為當時日本、新羅、中國唐朝、西域的貿易要衝。* 白馬江的景點 *圍繞扶蘇山的白馬江流域,有著決定百濟時代重要國事的天政臺,以及落花巖、釣龍臺,還有古德來雕刻公園與浮山、大哉閣、自體發熱的自溫臺、水北亭等人們腳步所及之處、船隻航行所經之地皆有著古老傳說。皐蘭寺底下、白馬江邊像小島一樣的岩石就是釣龍巖,傳說中國唐朝將軍蘇定方侵略百濟時,妨害其渡江的龍就是在這塊岩石上鉤的。大哉閣則位於古德來對面、白馬江畔浮山的峭壁上,裡邊自然巖盤的刻書石上刻有‘至痛在心,日暮途遠’幾個字。 


忠清南道(保寧市)

烏棲山是保寧的代表山峰,是韓國西海沿岸群山中的最高峰(海拔790.7m)。位於保寧市、洪城郡、靑陽郡3個市郡邊境,具有青山綠水的天然美景。從山頂往下看,可以看到像是水彩畫一般的芒草隨風起伏的芒草浪及西海盡頭的地平線。另外還可以看到西海退潮,每年登山客的足跡絡繹不絕。除此之外,向南可以看到聖住山,向北可以看到伽倻山,向東可以看到七甲山、鷄龍山,是韓國少數幾個可以這樣同時欣賞到陸ㆍ海ㆍ空景色的珍貴山嶽之一。奇岩怪石、與其相配的山勢及如海浪起伏的稜線、地勢和緩的山頂區域等名山所需要的條件烏棲山樣樣俱全,除了登山愛好者之外,也備受一般民眾喜愛。烏棲山附近有被指定為傳統寺院的「內院寺」與「淨巖寺」等古剎,還有禹金岩下帶領百濟復興軍的福信曾住過的「福信窟」等景點。


忠清南道(禮山郡)

秋史故宅位於忠清南道禮山郡龍宮里,是朝鮮後期代表性實學家暨書法家秋史金正喜出生的地方。故宅為金正喜的曾祖父於18世紀中葉所建,是當時典型的高級住宅。他們的後輩代代相傳居住於此直到1968年售出為止,忠清南道在1976年將故宅指定為地方文化財第43號並進一步保護管理。秋史故宅擁有266. 11m²(80.5坪)的規模,為由石庫門的門間齋、ㄱ字型的舍廊齋、ㅁ字型的裡齋與供奉金正喜畫像的祠堂等所組成的韓國傳統家屋。以故宅為中心,右邊有金正喜增祖父的合葬墓,墓旁則是天然紀念物第106號的禮山白松。透過故宅入口處的秋史紀念館,可充分感受到有著書法最高境界與金石學、實學大師秋史的高深學問。


忠清南道(靑陽郡)

* 青陽的代表名勝-七甲山道立公園 * 七甲山(561m)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峰與溪谷所組成,保有原始的茂密自然森林。1973年3月6日被指定為道立公園,面積32.542㎢,由三面連接而成。主要名勝有山頂、九十九谷、七甲山莊(崔益鉉銅像、七甲山歌曲雕刻品等)、長丞公園、天庄湖、長谷寺、定慧寺、自然休養林、道林寺址、兜率城等。 七甲山的四季變化非常明顯,春天以寺廟與櫻花的端莊優雅姿態為傲、夏天的天然森林讓現代人的身心獲得安定、秋天滿山火紅的楓葉、秋天雪景讓人有來到天上世界的錯覺,四季都帶給登山客們不同的獨特感受。七甲山共有7個登山步道,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可以依據個人需求選擇相對應的登山路線,因此遊客不斷增加。另外,歌曲《七甲山》也是一般韓國人非常熟悉的歌。 * 七甲山的由來 * 韓國民族從以前起就崇仰天與山,百濟時期以此山為泗沘城正北方的鎮山而舉行神聖的祭天儀式。所以山的名稱取自萬物生成七大根源的七字,與擁有萌芽之意的甲字來代表生命起源,尊稱為七甲山,另外還有七個將帥出於此風水名山之說。位於忠清南道中央的七甲山東邊有兜率城址(泗沘城)與道林寺址、南邊有金剛寺址與天葬臺、西南方的定慧寺、西邊的長谷寺,全部都是裝載著百濟人靈魂的千年史蹟遺址。 1973年3月指定為道立公園,《七甲山》這首歌也成為現在韓國人民愛唱的歌曲之一,似乎又將瀰漫著百濟人靈與魂的七甲山再次當作聖山來敬仰。七甲山的名稱原本以七岳山聞名,韓國名山大部分都擁有「岳(嶽)」字,例如雪嶽山、冠岳山、月岳山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國輿地勝覽卷紙18的定山縣山川篇中寫道「七甲山 左縣西十六里有古城其號 慈悲城: 又見 靑陽縣 - 七甲山」,是指縣西邊16里處名為「慈悲城(泗沘城)」的古城遺址,另又有別名叫兜率城。寺廟周邊有城牆圍繞是全韓國很稀有的現象,依據傳下來的說法,有一說解釋寺廟為百濟王子或王族受教育的地方,也可以說此寺廟為國家重大寺廟或迎接外國使臣的三國時代佛教全盛期的遺跡。這裡最重要的是,建於百濟時代的兜率城與韓國新羅鄉歌中的「兜率」名稱一樣,兜率原為梵語的音譯,為知足、妙足之意,意指彌樂菩薩所在的天上淨土。 新羅琉璃王5年創作告一段落的兜率歌是三國時代詩歌中最早的定型詩,其中出現的「漆岳」就是現在七甲山的古名。隨後,百濟的首都定在扶餘,因山川崇拜思想而將名山大川的祭禮活動佔據國政很大的一塊,所以將全國信仰對象的七岳山之名改為具有佛家最高神性的名稱。即漆字改為「七」,七字代表天地萬物生成的「七元星君」或是猶如「七星」的風、水、和、火、見、識等名。「甲」字源自於天體運行原理的六十甲子裡基本的「甲」字。另有一說為俯瞰錦江上游之川的七位將軍出現時所呈現的甲字型是風水寶地,因此才會被稱為七甲山。


忠清南道(洪城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