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南道(寶城郡)

到江谷村可以體驗在傳統韓屋生活的一天。雖然一般被稱為江谷村,但是被指定為體驗村落之後,因為在行政單位上屬於全羅南道寶城郡得糧面的五峰里所以也稱為得糧村,這裡亦是廣州李氏的同姓村。江谷村直到現在仍保留了朝鮮時代的韓屋村模樣,是目前僅存的幾個鄉村之一。在這裡的傳統韓屋大部分都是19世紀後期由廣州李氏家族所興建,30餘棟的房屋依著五峰山排列在一起。在村裡有許多古木,櫻樹、木蓮樹、石榴樹等長年守護著此地。家家之間則生長著長春藤與竹子等,延著長滿植物的石板路散步,可以感受到韓國村落固有的情趣。


全羅南道(靈光郡)

位於佛甲山(516m) 山麓的佛甲寺為百濟枕流王(西元384年)時,隨著印度僧侶摩羅難陀尊者的到來,所建造的第一座佛法道場,故取其第一之意,名為佛甲寺。此外,靈光的'法聖浦' 亦是聖人取法而來的渡口,故將其從'阿無浦'以及'芙蓉浦'改名而來。登上自然形成的石階後,一眼就可看見天王門內的木造四大天王。據說此四座天王像是朝鮮中期的作品,且原本位於全羅北道興德的道詵國師所創建的緣起寺內, 直至高宗7年時,雪竇禪師重修佛甲寺後,才從荒廢的緣起寺遷移至此。一進到佛甲寺內,最先看到的便是在一柱門周圍形成的茂密的天然樹林,接著便是佛甲寺的各個文化財中,最顯眼的佛甲寺大雄殿(寶物第830號)。佛甲寺大雄殿為正面3間、側面3間的八角屋頂建築,因其未上丹青,故更添加了古樸的風貌。在佛甲寺共有萬歲樓、冥府殿、一光堂、捌相殿、七星閣、 香爐殿以及尞舍齋。沿著寺外的小路而上,便能看到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12號的大樟樹。樟樹的公花與母花在10月以及11月時會各自在不同的樹上綻放,故10月時可以看到紅色的梅實與樟樹花一同形成的美景。而佛甲寺也是秋天的賞楓名勝之一。秋天時,欣賞佛甲寺前的小路上方的水池前的山谷與山坡上被染紅的楓葉,可是秋遊佛甲寺的重點。沿著水池左側的小路前進,便可抵達冬栢谷,遊客可以一邊漫步於小徑上,順道欣賞一路上的風景。若是體力與時間許可,遊客也可經過冬栢谷,再至九水峙(音義譯)、海佛庵,最後到達佛甲山的頂端──蓮實峰(海拔高度516m)。在山頂上所看到的山勢就像是將佛甲寺層層包圍的蓮花花瓣,就算不是賞楓季節也相當值得一來


全羅南道(麗水市)

麗水沿岸客輪站位在全羅南道麗水市,設立於1982年12月21日。 2007年5月經過整建之後,多了如: 等待室及停車場等設施。


全羅南道(康津郡)

淨水寺是位於全羅南道康津郡大口面龍雲里天蓋山上的寺院,其也被指定為全羅南道第101號的有形文化財,內有大雄寶殿、羅漢殿、鐘閣、山門(大門)、寮舍寨等。而在淨水寺的大門外,有著名的壬辰倭亂決戰地,往南邊3公里處還有高麗青瓷陶窯遺址──堂田里。


全羅南道(康津郡)

康津茶園位於全羅南道有「湖南小金剛」之稱的月出山南邊山麓上,四周被巨岩如屏風一般環繞,山勢突出,自古以來即以山周邊的各個寺院為中心種植茶樹。而朝鮮時代實學家茶山丁若鏞更曾盛贊康津月出山生產的茶,為天下第二好茶。


全羅南道(順天市)

為保護順天灣而打造出的順天灣國家庭園在順天道沙洞一帶庭園腹地112萬㎡(34萬坪)的土地上栽種有505種79萬株樹木與113種315萬株花,鬱金香與躑躅等百花齊放,形成壯麗景觀。分享之林周邊3萬㎡土地打造油菜花園區,五月中旬一齊綻放,將可欣賞到一片黃色花海。 園內設有餐廳,亦可攜帶外食進入,並於主要動線栽種5萬棵朴樹與櫸樹,打造自然樹蔭棚。20日開幕當天也將開始營運往返順天灣庭園與順天文學館(4.64km)的Sky Cube小型自動軌道列車(PRT),參觀完庭園的旅客可搭乘PRT前往文學館,下車後可轉搭蘆葦列車至順天灣入口霧津橋(行駛距離約1.2km)。


全羅南道(康津郡)

康津灣是位於全羅南道康津郡道岩面與大口面、七良面之間的天然港灣。其深入康津郡的中央部份,使得康津郡呈現「八」字型。海岸路線總長79公里,在康津灣內共有1個有人島與9個無人島。而此地亦是耽津江、長溪川、江津川、石門川等河流的下游。


全羅南道(木浦市)

木浦站隸屬於韓國鐵道公社光州本部,位於木浦市湖南洞,為湖南線火車的市終點站,其前一站為任城里站。1913年5月15日作為一般車站開始營運,目前有 KTX、新村號、無窮花號等列車行經,負責業務有輸送乘客、貨物,以及販賣車票等。


全羅南道(康津郡)

韓國西南部沿海最南端的馬良港,以觀看日出聞名,從以前起就是運航於西海船隻們的重要漁業基地。馬良港附近生產的海苔味道很好,是漁民們賴以維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曾是朝鮮時代上奉給國王的貢品。秋季時會舉辦斑鰶節。


全羅南道(康津郡)

朝鮮時代地方軍事組織全羅兵營城位於全羅南道康津郡兵營面城東里,在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時擔當西南部地區軍事本部的重要角色。全羅兵營城是建築於朝鮮太宗17年(1417)長1,060m左右的平地城,目前保存下來的有城壁地基的下半部,以及城郭設施部份的屍軀門3個、龍城7個、建築地基、礎石與25個碑石(面事務所內),是韓國南海岸地區兵營中保存狀態最為完整的。朝鮮孝宗7年(1656)至顯宗4年(1663)間,荷蘭船員Hamel因漂流至此地滯留歸國後撰寫了’Hamel漂流紀',內部詳細記載了韓國當時的政治、文化與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