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北道(完州郡)

傳言這座寺廟是西元604年由瑞巖大師所創建。另有傳言,依據極樂殿重修記這本傳說故事,新羅末期崔龍角騎著馬在全國各地遊山玩水,到鳳山南邊時,抓著紫藤的藤蔓爬上山頂,在山頂某一草叢內發散著祥瑞的光芒。隨著光芒走去,有三隻鳳凰在那飛舞,於是他就在此搭建了圍鳳寺(威鳳寺)。威鳳寺現有建築物是主殿的普光明殿與極樂殿、觀音殿、羅漢殿、三聖閣、威鳳禪院、羅月堂、一柱門,還有寮舍房。現有建築物中的普光明殿是寶物第608號,內部中央安置有坐著的佛像-釋迦如來坐像,左右另有好幾尊站立佛像。


江原道(原州市) , 平昌

建築師安藤忠雄精心設計的MUSEUM SAN(舊 韓松博物館),座落於廣闊且豐饒的自然環境中,由迎賓中心、本館與三個庭園所組成。經過讓人聯想到巨大城郭的迎賓中心後,便進入石竹花盛開的花之庭園,再慢慢往前穿過白樺樹林,就到了水面閃著粼粼波光,讓人一時間睜不開眼的水之庭園,而後走過本館,還可欣賞到由韓國美麗名山獲得靈感的9座石山,以巧思打造而成的石之庭園。 博物館的本館可分為兩個藝廊,分別是可重新發現紙的意義與價值的紙藝廊,以及擁有版畫工房與展出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而在石之庭園的盡頭處,還有專門展出光線藝術大師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作品的詹姆斯‧特瑞爾館,是世界首座能一次欣賞到其藍天空間(Skyspace)、地平線(Horizon)、全域感官(Ganzfeld)與劈裂(Wedgework)等作品的公開展覽館。


江原道(襄陽郡)

以最短登山道登上雪嶽山最高峰-大青峰必須從寒溪嶺開始,若欲登上南雪嶽點鳳山山頂, 也是以寒溪嶺為起點。位於襄陽郡和麒蹄郡交界,海拔950公尺的寒溪嶺,也位於內雪嶽和南雪嶽的交界,許多旅人都會利用這裡連接兩區的產業道路以及觀光道路,登上寒溪嶺山頂後, 有寒溪嶺休息站可以小歇。


慶尙北道(聞慶市)


慶尙南道(南海郡)

傳說因為石南寺位於迦智山(或稱石眼山)的南邊,而被稱做為石南寺。自今1200多年以前,道義國師於新羅憲德王16年(824年)創建此寺,期間歷經多次重建整修。壬辰倭亂時燒毀,後於1674年朝鮮憲宗15年,由卓靈、善哲禪師等人重建;1803年純組3年,由枕虛、守一等人整修;1912年,在友雲師父主持下,再度重新整修。1957年比丘尼仁弘禪師受任住持之後,寺廟的各個建築煥然一新直到現在。石南寺建築共有30餘棟,與聞慶鳳巖寺並列為韓國佛教曹溪宗所屬80多間禪院下的宗立特別禪院,因而聲名遠播。 韓國的南宗禪始祖道義禪師曾在中國修行37年,錦衣還鄉後因當時國家還無法接受他的核心理念,而獨自到雪嶽山陳田寺內教導弟子並等待時機,之後轉移至迦智山創建石南寺。石南寺屬於比丘尼的修道處,有許多比丘尼在此專注修行。這裡的三層石塔是824年道義禪師在護國願望下建造了下面2層基壇、上頭3層的石塔,原本的位置在大雄殿前面,1973年時移至現在的位置。寺內保存有蔚州石南寺僧塔(寶物第369號)、3層釋迦舍利塔、3層石塔(地方有形文化財第5號)、石南寺水槽(文化財資料第4號)等文物。 * 蔚州石南寺僧塔 (寶物第369號 / 1963.01.21) 建造時代 : 統一新羅 增塔是為了供奉著名高僧遺骨而建造的石塔,此僧塔高3.53m,為八角圓堂形,傳說為道義國師的舍利塔。完整保存了統一新羅末期的僧塔樣式,是非常卓越的作品。


慶尙北道(蔚珍郡)

佛影寺位於蔚珍邑西邊約20km處的天竺山西邊山麓上,是新羅時期的古老寺廟。以寺廟為中心,一直到下院里,總長約13km的佛影寺溪谷祕境連綿不絕。佛影寺為真德女王5年(651年)時義湘大師所興建,因蓮池倒映佛祖的影子而得名佛影寺。朝鮮太祖5年(1396年)因大火燒毀,隔年由小雲大師重建,之後的1500、1608、1724、1899年皆有重建紀錄。從停車場到寺廟的路上,以山太極水太極(風水)保護,非常有魅力。雖然是比丘尼的道場,但寺廟旁的蓮池與連池旁的菜園讓前來寺廟的人們內心能感受到一陣暖意。被指定為名勝6號的佛影寺溪谷,清澈的水與奇岩怪石、茂密樹林形成神秘感,雖然比不上雪嶽山千佛洞溪谷與五臺山武陵溪谷、寶鏡寺溪谷的雄偉與華麗,但仍然有著以天竺山為背景的精緻景觀。 * 主要文化財 1) 佛影寺應真殿(寶物第730號) 2) 佛影寺3層石塔(地方有形文化財第135號) 3) 浮屠(地方有形文化財第112號) 4) 佛影寺大雄寶殿(寶物第1201號) 5) 佛影寺靈山會上圖(寶物第1272號)


全羅北道(扶安郡)

開巌寺創建於西元634年,是百濟時代的一個幽靜廟宇。百濟滅亡後,百濟的百姓有3年期間,都在開巖寺進行百濟復興運動。開巖寺中的大雄殿,目前被列為寶物第292號。大雄殿建築物的本身具有一種淡雅、清新的氣質。而殿後的禹金石,就像守衛著大雄殿一樣,屹立不搖,讓人感受到大雄殿莊嚴的氣息。


江原道(麟蹄郡) , 江陵

大勝瀑布因曾是新羅的末代國王——敬順王(在位期間西元927∼935)的避暑勝地而聞名。比金剛山的九龍瀑布和開城的朴淵瀑布大兩倍。在大勝瀑布,寒溪嶺下方將帥臺以北1公里處有一長88米的溪谷。在將帥臺從售票處的左邊進入,經過四重瀑布,沿著陡峭的岩石路上去就抵達可以欣賞大勝瀑布全景的觀景台。前往觀景台的路上有許多鐵梯,如沿右邊的路朝大勝嶺方向走5分鐘左右,便是通往瀑布正上方的間道。周圍山勢秀麗,溪水清涼,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有個關於大勝瀑布的傳說。一個名叫大勝的人,自幼父母雙亡,靠採賣蘑菇維生。一天,他用繩索綁在瀑布石柱上採蘑菇,忽然聽到母親的喊叫聲,便急忙爬上峭壁一看,沒看見母親,卻看到有一隻大蜈蚣正在咬斷繩索。因為母親的喊叫聲而毫髮無傷的大勝,這瀑布也因九泉之下不忘救子的母親的喊叫聲得名爲大勝瀑布。


慶尙北道(尙州市)

 能見到各種文化財的寺廟-龍華寺(尚州)龍華寺是位於咸昌邑曾村里的寺廟,有關是誰在何時建造了龍華寺,至今尚無法得知正確資訊。如果根據傳說,此處為新羅文武王時期,義湘祖師初次創建詳安寺的遺跡地。朝鮮後期編輯的『咸昌邑誌』紀錄著此寺, ‘司倉後方賢塔洞有著為新羅古剎的大寺廟,內有石造彌勒像兩座’。 內容所說的兩個石造彌勒像正是供奉在藥師殿內的佛像、石造如來坐像,亦或是另外的石佛立像,都是被指定為寶物的佛像。除此之外,雖然沒有傳下來的紀錄,但寺內有石塔、石燈、柱礎石等好幾種歷史悠久的石材,可以知道這裡是有著久遠歷史的寺廟。位於龍華寺的各種文物龍華寺法堂內供奉著石佛立像寶物第118號與石佛坐像第120號各一具,寺內還有石塔及石塔材、光背片、長臺石等眾多原本散落於附近村莊的石造建築部材,現在都已經聚集在寺內。石塔在法堂重建時移至東側偏房,而法堂內的兩尊石佛原本位在北邊台地。現在的寶物第118號石佛立像原本有刻著好幾個立像的石板,石板上一定有光背,但表面因磨損嚴重,雕刻的火焰紋已看不清楚﹔整體磨損嚴重,細膩的雕刻部分雖然已無從得知,但仍然可看出其造型之精緻、手法之優秀﹔依據其圓滿美麗的面向、端正的兩測肩膀與胸線,還有柔和雙臂與表情都在在顯露出與新羅時代石像相同的印象,因次判定為8世紀後期的作品。寺廟將寶物第120號的石佛坐像作為主尊供奉,雖無光背但擁有底座,底座由上、中、下臺的石與長石組成;雕刻著八個角的下臺石上有著覆瓣蓮花文、中臺石上沒有什麼裝飾、上臺石由圓型組成,側面央緣雕刻以單瓣的八角花瓣,各面又再配置一個花瓣,共有十六個花瓣,各花瓣內又再裝飾著花瓣。佛像是由許多雲母石混合的花崗石組成的如來像,正面磨損嚴重,擁有豐富印象與圓滿、兩測肩膀端正,可推測為新羅時期作品。另外以著重於兩側手與腳的雕刻、衣紋不鮮明的點來看,可推斷為新羅後半9世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