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生態學習園地한강생태학습장
 
京畿道(楊平郡) ,
2002年12月竣工、2004年3月正式對外營業的漢江生態學習園地是將南漢江的挖採場進行改造複原而成,過去在這裡流淌的南漢江江水給水生植物以及生態資源提供者淨化還原的生長環境,但由於大量的開採和伐木導致這裡水質變差,垂柳等植物滅絕,鳥類遷徙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惡果,而重新修複的園區則讓人們在遊覽時感受自然、保護自然、懂得自然的可貴性。 漢江生態學習園地是由環境部/漢江流域環境廳牽頭,環境保全協會管理的生態棲息空間,在這裡不僅能觀賞南漢江流域的美麗景色,同時還能學習到生態資源環境的重要性。

肝月山
 
蔚山廣域市(蔚州郡) ,
肝月山北臨迦智山,西望載藥山,南依神佛山,東靠高獻山,一眼望去,呈環繞之貌。 肝月山雖然又名丹照峰或王峰,但這一名號實指神佛山,是被誤傳成了肝月山。但關於山頂確有丹照城的記載,引起了兩種分歧。 肝月山週邊有丹照城、寡婦城、思利城,據猜測,這裡在以前可能是將鹫棲山、神佛山、肝月山統稱為鹫棲山,因此並非沒有其他的山城與鹫棲山城相連接的可能性。相傳原來的土城週長為2千尺,城內有兩口水井。也有人說,在壬辰倭亂當時, 眾多醫生因受到敵人攻擊在此犧牲,於是便有了這個山城現在的名字。 每逢週末,肝月山變成了釜山、慶南喜歡登山朋友們的最愛,8月初遍山的紫芒、山百合共同綻放,編織了一副絢麗的風景圖。 沿Ginduong嶺向東側下行,即可見低承谷、天路岩谷、肝月溪谷以及由太和江流進的蔚山平原。而其西側則為內裡亭和王峰谷等幽深的山谷,谷中靜靜流淌著涓涓細水,且水質清潔,漸漸匯入背內谷(音)中。因此到了夏季,在肝月山伴有流水的溪谷內,總有很多避暑遊客前往野營或遊玩。從肝月山坡下沿山間路下行,可以看見一處叫做竹林窟的天然洞窟,現在作為天主教勝地,有很多教徒來此膜拜,特別是肝月山一帶有在天主教遭遇迫害時,幸免遇難的神子們修建的嶺南最早佛堂谷(肝月谷)。 在肝月谷內建有遭迫害病死的童貞女kim Agada之廟。

毘盧寺
 
慶尙北道(榮州市) ,
毘盧寺是座落於小白山毘盧峰南端山麓的山寺,為680年(文武王20年)義湘大師所興建的新羅古剎,至今仍保有佛像、幢竿支柱等遺物,述說著此寺廟悠久的歷史。毘盧寺入口左側佇立著榮州三街洞幢竿支柱,為新羅時代興建而成,高4.8m,兩根支柱互相對望,兩支柱內側平坦,而前、後面的柱角與中心部位刻有條紋。此外還有支撐用的竿臺石與插竿用的洞口,整體結構非常縝密。 走進毘盧寺內,烏龜石雕上佇立著石碑,十分引人矚目,此即為眞空大師普法塔碑。真空大師為新羅王孫,進入伽倻山出家為僧。937年(太祖20年)晉見高麗太祖祝賀後三國的統一後圓寂辭世,因此太祖追封真空師號,並於毘盧寺興建普法塔碑。 此外,榮豊毘盧寺石阿彌陀與石毘盧舍那佛坐像為新羅末期9世紀後半所興建的佛像,石毘盧舍那佛坐像從其端正的身軀、圓潤的臉龐、生氣勃勃的肩膀線條等可看出其描繪著實際人間的面貌。石阿彌陀佛特徵亦與石毘盧舍那佛坐像類似,可知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毘盧寺珍藏著這般珍貴的文化遺產,除了小白山毘盧峰的壯麗景觀外,也增添旅客到訪的樂趣。 *主要文化財 - 榮豊毘盧寺石阿彌陀與石毘盧舍那佛坐像(寶物第996號)、三街洞石造幢竿支柱(地方有形文化財第7號)

魂火文學館
 
全羅北道(南原市) ,
為了紀念寫出韓國代表性大河長篇小說<魂火>的崔明姬小說家,投入約47億韓元於2004年10月建立了魂火文學館。大河長篇小說<魂火>以1930年代為背景,描寫出全羅北道南原沒落的兩班階級與日帝支配下急速變化的時代。設施分為魂火文學館與管理‧教育支援館,文學館內部展示著小說裡各種場面的模型(diorama,在背景屏風前設置模型,製作出的場景),另外還有作家崔明姬的親筆信與各種體驗設施。魂火文學館所在地魯峯村周圍,還有宗家、晴湖貯水池、迎月苑、露積峰、書道站等小說內出現的各個場景。

春川動畫博物館(춘천 애니메이션박물관)
 
江原道(春川市)
為了讓民眾對動畫有正確的認識,體認到其珍貴,春川動畫博物館作為國民精神文化的教育場,於2003年10月1日正式開館。而這也是韓國首座以動畫為主題而誕生的專門博物館,發掘、收集、保管、展示、研究動畫的各種相關資料,目前已吸引250萬人次的遊客造訪。這裡有介紹動畫的起源、誕生、發展,還有動畫的種類、製作技法、製作過程的各種區域,還能一覽動畫相關機器發展史、韓國動畫歷史與世界動畫史。此外,還能欣賞立體動畫,並進行動畫音效、配音與拍攝人偶動畫等各種豐富的動畫相關體驗。

國立女性史展示館
 
京畿道(高陽市) ,
女性史展示館是韓國第一座以女性歷史為主題而成立的展示館暨文化空間,2002年12月9日開館於首爾大方洞。2014年9月1日轉移至京畿道高陽市,新址運用高科技與數位媒體來做展示,將過去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做結合。 固定展示室將韓國古代至近現代歷史洪流中,女性歷史的發展與人物做介紹。企劃展示室則提供更深層的女性史相關資料。本館除了分析過去的女性資料,更致力於推廣教育項目、開設無年齡區分的演講課程,擴展社會平等概念及女性史的認知。

秋月山
 
全羅南道(潭陽郡) ,
*全羅南道5大名山-秋月山* 與潭陽邑距離13km的秋月山(731m)是全羅南道紀念物第4號,亦是全羅南道5大名山中之一。樹林茂盛,又充滿奇岩怪石,向上豎立的石壁們就像城牆一般包圍整座山,僅西邊有方便通行的道路。從潭陽邑看秋月山,形狀好似一位躺著的和尚,從古至今一直是座名山,山上除了有藥草,更長有珍貴的蘭花。 秋月山下半部坡度較為平緩,老松樹們緊密地排列著,每到夏天便成為最佳的避暑勝地。 *秋月山的重要看點* 在抵達上峰以前有個名叫菩提庵的山寺,從秋月山山頂往下眺望可以看見潭陽湖和整片的風景,都是旅客來到秋月山不可錯過的景點。

官洞畫廊(Gwandong Gallery)
 
仁川(中區) ,
官洞畫廊(인천 관동갤러리):仁川歷史與藝術的交匯點 1. 概要 位於韓國仁川廣域市中區的官洞畫廊,是一座利用約90年前建造的日式木結構住宅改造而成的文化藝術空間。其獨特之處在於兼具傳統建築的歷史底蘊與現代藝術的多樣展示,是感受仁川城市發展及文化魅力的寶貴場所。 2. 歷史建築特色 * 日殖時期木結構住宅 畫廊保留了當時的梁柱、瓦屋頂等主要建築元素,讓人得以追溯仁川在近現代作為國際港口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 * 多元文化的像徵 仁川自開港以來吸收了多種外國文化,官洞畫廊也因此成為見證這段歷史與文化碰撞的重要遺迹,深受當地居民與遊客的關註。 3. 展覽與活動 * 藝術展覽 展示來自韓國及海外藝術家的現代藝術、傳統工藝與繪畫等不同主題的作品。定期更換的企劃展,讓每次來訪都能體驗到全新的藝術氛圍。 * 歷史與文化展 除藝術展外,畫廊也會呈現仁川開港史和城市變遷相關的文獻、照片、生活用品等,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根源。 * 互動式活動與工作坊 各類藝術家座談、手工體驗、講座等活動,方便遊客與當地居民共同參與,近距離感受藝術創作與歷史文化的魅力。 4. 設施信息 * 地址:韓國 仁川廣域市 中區 新浦路31番街 38號 * 開館日期與時間 * 主要於週五至週日對外開放(視不同展覽或季節有所調整) * 諮詢電話:+82-32-766-8660 * 註意事項 特殊活動或展覽期間,開放時間及參觀方式可能會有所變動,建議事先通過官網或社交媒體確認。 建築本身為老式木結構,空間較為有限,團體參觀或遇到遊客高峰時請提前預約或留意相應公告。 5. 週邊觀光景點 * 仁川唐人街(Incheon Chinatown) 擁有韓國最古老的華人街區,能感受濃郁的中華美食與異國文化氛圍。 * 開港場街區(舊開港場歷史文化街) 保留了大批近現代建築,是仁川作為國際港口城市的重要歷史見證地。 * 鬆月洞童話村 以童話繪畫與彩色壁畫聞名,街道風格別具一格,是頗受歡迎的打卡地點。 * 新浦市場(Sinpo International Market) 當地美食集聚地,韓國炸雞、餃子及各式小吃豐富多彩,能感受地道的仁川市井風情。 6. 參觀魅力 * 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在富有年代感的木結構建築中欣賞現代藝術作品,時空交錯的獨特體驗讓人印像深刻。 * 與社區的緊密聯繫 通過各類活動,遊客可與當地居民及藝術從業者深入互動,共同探索仁川的文化魅力。 * 交通便利 與仁川站及主要觀光地距離較近,可與週邊歷史文化景區聯動參觀,打造豐富的旅遊路線。 在官洞畫廊,您既能沈浸於歷史記憶中,也能欣賞來自當代的藝術之聲。若您對韓國近現代歷史、建築及多元藝術感興趣,歡迎將其列入仁川之旅的必訪清單,親身感受這座港口城市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

百濟佛教最初發源地
 
全羅南道(靈光郡) ,
法聖浦左右頭是印度僧侶摩羅難陀在A.D384年取道中國東晉將佛教傳入百濟的最初地點,為了紀念而將這裡開發成觀光區。法聖浦的法指得是佛教,而聖就是指聖人摩羅難陀。從韓半島三國時代高句麗(小獸林王2年;前秦符堅)與新羅(訥祇麻立干時期墨胡子)的佛教傳播情形來看,佛教引進的過程與初轉法輪地(第一次講解佛法之地)皆非常明確,但百濟佛教的傳播經過與最初發源地卻是不確定的。經由人們口耳相傳,據說百濟佛教始於印度高僧「摩羅南陀尊者」前來法聖浦講解佛法與創建佛甲寺。1998年靈光郡透過學術考證(東國大學),確定了靈光是百濟佛教最初發源地的事實。 * 佔地面積 - 45,439㎡ (13,745坪)

萬景臺
 
江原道(東海市) ,
萬景臺位於東海市廳東方1km左右的東海岸邊,矗立在龜尾山後山53號城山峰上,朝鮮時代光海君5年(西元1613年)時,由金勳建造。之後在風浪的侵蝕下損毀,60年前由三陟金氏們修復。登上亭子望向東方,就能將一望無際大海上波浪拍打的樣子盡收眼底。 金勳字元忠,號新堂,官拜通訓大夫司僕寺僉正,為悉直郡王渭翁的第17世孫,父君梧山良弼公曾在西元1510年(中宗5年)三浦倭亂時建功。新堂公金勳品性聰穎不凡、為人辦事正直。1613年(光海君5年)時返鄉,居住在桐淮里(新塘村)並建造了萬景臺,享受風光的同時,與海鷗相伴釣魚渡日。 東邊是沒有邊際的東海,北邊長長的海岸有著約10里的翠綠松林,與背後宏偉的頭陀山一塊兒在眼前展開,箭川江潺潺的流過高聳的懸崖下。萬景臺與三陟的竹西樓合為雙璧,詩人墨客絡繹不絕。1660年(憲宗1年)府使許穆欣賞此處後稱之萬景,1796年(正祖20年)府使俞漢專在此吟詩並留下了匾額。1872年(高宗9年)重建亭子,海石李敦相在亭子後面掛上萬景臺的匾額,公判金元植寫下了上樑文,漢城府尹李南軾加上了“海上名區”的牌匾。1924年再度重建亭子,名儒學家洪政鉉寫下上樑文,當代名書法家玉藍韓溢東在亭子正面掛上了萬景臺的匾額。現在的萬景臺由三陟府使公松亭宗總會後孫保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