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山國立公園
 
慶尙北道(榮州市) ,
小白山從朝鮮半島的骨幹─太白山中向西南方向分叉延伸,成為慶尚道、江原道、忠清道三個道的分界線。小白山於1987年12月被指定爲第18號國立公園,總面積320.50平方公里。其代表性的山峰爲毘盧峰,山頂長滿了野花和山躑躅花,從第一蓮花峰到毘盧峰的西北斜坡上分布著韓國規模最大的朱木群落。小白山東面坡度較陡,洛東江上游的水流在這裡滙入竹溪川,許多人都來此登山。從毘盧峰沿竹溪川而下是石侖礦山,再往下就是草庵寺。在這裡向下看,能看到石川瀑布和聖穴寺等。在這一帶的山谷中生長著嘉魚,這種魚只生長在清水中。毘盧峰向西南方有約4公里長的一條平道,再往下一點就到了蓮花峰。從第一蓮花峰經國立天文臺就到了第二蓮花峰。山的南面約4公里處有一處名叫竹嶺的高坡。從小白山第二蓮花峰向東有新羅時期的古寺喜方寺和毘盧寺,喜方寺的入口處有被稱爲慶尚南道第一瀑布的喜方瀑布。

加平二和園蝴蝶小故事
 
京畿道(加平郡)
2015年重新開張的加平二和園位在加平鱉島內,總面積達1萬餘坪,蝴蝶生態館共330坪,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公園。在2300餘坪的溫室裡不分季節與天氣好壞,皆能欣賞到活生生的蝴蝶和蝴蝶標本。除了直接觀察,還配有導覽解說,讓訪客能夠深刻了解植物與蝴蝶的相關資訊。另外,所在位置的鱉島還有露營場及各種慶典可以參與,相當精采好玩。

德國村
 
慶尙南道(南海郡) ,
為了讓在1960年代的困苦時期促進韓國的近代化與經濟發展犧牲奉獻的在德僑胞,能夠定居韓國並且感受到母國的溫情,韓國政府推動建設能夠感受德國異國文化且具有傳統民俗藝術村特色的觀光區,自2001年開始投入了30億韓元以上的資金,並於第150號天然紀念物的所在地─南海郡三東面勿巾里一帶,面積達99,174m²(30,000多坪)的腹地,開發了能夠蓋設70棟住家的住宅區。 現在德國村的建築都是由德國韓僑直接從韓國輸入建材所新蓋成的德國傳統建築,目前已有15棟住宅完工並有德國韓僑入住,另外主人回德期間亦開放給觀光客作為民宿。在德國村前方有著竹防簾的傳統漁業設施,以及南海岸最美麗的兜風路線─Mulmi魚叉海岸道路。

阿烏拉吉站
 
江原道(旌善郡) ,
位於江原道旌善郡餘糧面餘糧里的阿烏拉吉站,為旌善線的火車站之一。此地站名最早因位於餘糧面而取名餘糧站,但因流經九切里的松川與源於三陟市中峰山、流經臨溪面的骨只川在此匯流,而取韓文「和諧交融」之意將站名改為「阿烏拉吉」(音譯)。此地曾為南漢江上游,憑藉水道將木材運往漢陽(今首爾)的木筏址與主要渡口,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船夫,使阿里郎民謠傳唱不絕,加上少女與船夫的愛情傳說,使此處被視為民謠《旌善阿里郎》中〈愛情篇〉的發祥地。 阿烏拉吉站周圍群山環繞、景觀秀麗,江水清澈且兩旁鋪滿細小礫石,被選為餘糧八景之一。自九切里站至阿烏拉吉站全長7.2km的區段,還能體驗旌善鐵路自行車。而每年7~8月,更開放廣達2,000㎡的露營區,附近則有五臧瀑布、項谷溪谷、畫岩洞窟、畫岩泉等眾多觀光景點,觀光資源相當豐富。

金井山
 
釜山廣域市(金井區) ,
金井山是歷史上出名的護國山,山上有韓國代表性的護國寺廟-梵魚寺,以及三國時代建成的金井山城(史蹟第215號)。雖不是一座高山,但到處都有茂密的樹林和乾淨的泉水、奇岩怪石等,是釜山引以為傲的名山。 整座山共有14處山泉飲用處、2,300餘種植物、600餘種動物,可說是動植物的樂園。以外還有東萊溫泉、金剛公園、梵魚寺、國清寺、金井山城、山城村等著名景點。

五色鑄錢谷
 
江原道(襄陽郡)
從南雪嶽的五色藥水上3km支點的地方是龍沼瀑布和12瀑布分歧的三岔路,從這裡到12瀑布為止的溪谷就是鑄錢谷。傳說以前在這偏僻谷深的地方製造僞幣,因此叫做鑄錢谷。周圍有仙女湯、12瀑布、龍沼瀑布等景點,更增添他的韻緻。由於有第2五色藥水井,因此解決了登山時的口渴問題,此外山路平坦,非常適合男女老少一起登山。

春川動漫博物館
 
江原道(春川市) ,
韓國唯一的動漫博物館,於2003年10月開館,旨在為動漫藝術品提供展示平台,增進對動漫的新認識,促進動漫產業的發展而建立。 一層展覽館主要介紹動漫的起源、誕生和發展,動漫的種類、創作技法、創作過程以及相關設備的發展史和韓國動漫的歷史;二層按照地區分為春秋館、美國館、日本館、歐洲館和包括亞洲在內的其他館,介紹全球動漫的歷史,設有各種體驗設施。 動漫博物館有1萬余件動漫關聯收藏品及完備的體驗設施,發展增進動漫的文化性,審美性功能及娛樂性,為動漫的養成起到先導的作用,從而擴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蔚州大谷里盤龜臺岩刻畫
 
慶尙南道(南海郡) ,
位於蔚山廣域市大谷里的盤龜臺岩刻畫是於1971年由東國大學考察團首次發現,現今為蔚山地區著名的文化財,對於蔚山及韓國的岩刻畫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料。為了宣傳其重要性,在1995年正式指定為國寶第285號。 岩刻畫正如其名,指得就是‘在岩石上描繪或刻畫各種動物圖像或幾何圖形象徵花紋的圖畫’。寬10公尺、高約3公尺的盤龜臺岩刻畫,被刻在蔚山生命泉源的太和江上游盤龜臺一帶人工湖西邊山麓岩壁上,水壩興建後,平時都浸泡在水中,水消退才能看到其面貌。岩刻畫一年有9~10個月都沉浸在水中,可以觀看的時期約在每年10月至隔年2月,但其中也僅2~3個月左右會全部顯露在水面上。由於大谷川的關係而無法近距離欣賞,於是在龜盤臺岩刻畫對面設置了一個寬6公尺、高3公尺的巨大模型圖,幫助遊客了解。岩石上刻畫著鹿、老虎、野豬等陸地動物與狩獵場面,還有鯨魚、海狗、烏龜等海洋動物與漁夫、船等,共有75種200多幅圖畫。兼具狩獵與宗教美術的盤龜臺岩刻畫,是能觀察史前時代人類生活風俗的優秀傑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