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府站
 
京畿道(議政府市) ,
議政府站為京元線的火車站,位於佳陵站與回龍站之間,亦為通往高陽市陵谷站的郊外線之終點站(郊外線已於2004年停駛)。隨著鐵路電氣化,首都圈地鐵1號線通車至逍遙山,如今議政府站僅作為地鐵站使用。

扶餘羅城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忠清南道(扶餘郡) ,
* 百濟首都防禦的軍事要地,扶餘羅城 * 全長84㎞的扶餘羅城,是為了保護百濟首都泗沘而建成的城郭。以扶蘇山城為中心,利用東西兩側的自然地形,將扶餘市區以外郭圍繞。與位於平壤的羅城並列韓國最古老的羅城之一,約於百濟自熊津(今 公州)遷都至泗沘(今 扶餘)的西元538年築成,城牆至扶蘇山城東側開始,一直延伸至錦江邊,由於以泥土堆築而成,城郭幾已不存,如今只剩青山城東側的20m、石木里至東門橋、筆書峰至鹽倉里留下少許痕跡。 城的外牆呈強烈傾斜,內牆較為平緩,城牆上舖設的道路更寬可讓馬在此奔馳,哨站處處可見,足以想見當年盛景與城牆防守之嚴。在最高的筆書峰山頂,更留有作為傳訊用的烽火臺遺跡。城內包含百濟王宮,還有官廳、民家、寺院、商家與防禦設施的遺址。錦江流經羅城南側與西側,羅城更曾開鑿水路作為護城河之用,成為守護都城的雙重屏障。 * 扶餘羅城的意義 * 羅城是為了守護百濟首都而建造的外郭城。據推測,建築時間約在百濟聖王(西元523∼554年)時期。而羅城也與同為外郭防禦設施的扶餘青山城、青馬山城,共同被視為保護首都的重要外城。 [文化財現況] * 史蹟第58號(1963年1月21日) * 面積 - 697,033㎡

細方夕陽展望臺
 
全羅南道(珍島郡) ,
位於韓半島最南端的〈細方夕陽展望臺〉是可看到韓國最美日落的地方。站在此展望臺所眺望到大大小小島嶼散佈的多島海景觀與太陽融合的日落景色十分夢幻。太陽西下時潮水漸退,往島嶼與島嶼之間沉落下去的落日將藍天渲染成紅色,十分美麗。 特別是從智山面加峙里到加鶴里的珍島西部海岸道路被列入『韓國美麗道路100選』名單中,此海岸道路是可一眼眺望多島海美麗島嶼群的韓國最佳多島海觀景道路。

羅岩聖堂
 
全羅北道(益山市) ,
羅岩聖堂是全羅北道益山市望城面華山里的天主教聖堂,為全羅道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聖堂。為了紀念朝鮮時代1845年,在中國上海受任為天主教神父後歸國的金大建神父,於1906年建造。此聖堂擁有1954年豎立的Vermorel功勳紀念碑,與1955年豎立的金大建神父殉教紀念碑。被稱做是全羅道地區代表性的天主教史蹟地,每年有許多天主教信徒前來。

獨角仙村[慢城]장수풍뎅이마을 [슬로시티]
 
全羅南道(長興郡) ,
位於長興郡大壩最上遊的獨角仙村主要收入來源於天然香菇。獨角仙村保持著原生態天然環境,這裡的香菇學習廠、生態體驗廠、獨角仙飼養廠等,既可以用做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場所,也可給城市人提供一個體驗和休息的空間。 農田面積:82.3公頃(高地33.7公頃 稻田48.6公頃) 山林面積:31.5公頃

鳳谷寺
 
忠清南道(牙山市) ,
鳳谷寺位於松岳面南端,鳳首山的東北角溪谷裡。沿著林木蒼鬱的小徑前進,就可以看到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清淨道場。在溪谷前的800多坪道場內,大雄殿和香閣殿位於東側,而北邊則有以「口」字型建築而成的寮舍。在寮舍的後面,設有洗手間和倉庫。在廟宇入口處的南方的小山丘上,則設有三聖閣。香閣殿和三聖閣,都是近年所建造的。反觀大雄殿和寮舍,則是古風僕僕的木造建築,仍維持著1891年西峰和尚修建此寺時的外貌。這裡也因為滿空禪師於乙酉年(1895年)7月頓悟法界性,所吟詠的「悟道頌」,而成為知名的佛教聖地。* 主要文化財鳳谷寺大雄殿及庫房(忠清南道文化財資料第323號)佛畫(忠清南道文化財資料第242號)

月岬浦口(월곶포구)
 
京畿道(始興市) ,
月岬的「岬」意為「向海延伸尖尖突起的土地」,由朝鮮時代時此地設有水軍萬戶可知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至1991年為止,此處還是被稱為海洋與資源寶庫的泥灘。曾為海邊的此地,直到始興市開始實施面積廣達564,938㎡的填海工程(1992.8~1996.12.31)之後,出現了包含生魚片店和魚店等230多處的各種娛樂設施,才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新型休憩空間。 月岬浦口擁有西海岸潮差大的特性,漁船進出主要在漲潮前後。正因如此,此處的漁市每當漁船返航,頓時成為漁獲拍賣處,一天之中拍賣舉行次數可多達3~4次。無論何時都可以品嚐到新鮮漁獲美味的滿足感,是除了月岬浦口以外難以在其他地區體會到的感受。月岬最自傲的莫過於因浦口特性所產的新鮮活魚生魚片,此地擁有眾多生魚片店,無論前往哪一間都有其獨特的氛圍。此外,來到月岬的人隨時都能在漁市買到最新鮮的生魚片,不論價位與其鮮美程度,皆非他處可以比擬。因此真正懂得「生魚片美味」的饕客們總會到處打聽前來此處。從汝夷島開車出發僅需1小時,便可來到能欣賞海景並享受新鮮生魚片美味的月岬浦口,消除因都市生活而累積的各種壓力。如果想消除壓力並重新找回活力、充電再出發,月岬是每個人都可以毫無負擔、輕鬆前往之處。

大乘寺
 
慶尙北道(聞慶市) ,
* 擁有美麗的創建傳說之地-大乘寺 * 四佛山大乘寺連同美麗的創建傳說一起,保有較為豐富的事蹟。創建以後的記錄並不詳盡,但依據《大乘寺事蹟記》記載,朝鮮宣祖37年(1604年)西聰大師重建了大雄殿西邊的僧堂,孝宗2年(1651年)敬穆大師重建了大雄殿東邊的禪堂。 之後仁祖8年(1630年)至肅宗29年(1703年)間,又經過桂潭大師、角仁大師、先林大師、惠彈大師、宗水大師、元應大師等歷屆住持的重修。當時寺內有大雄殿、應眞殿、觀音殿、十王殿、金堂、寮舍、鐘閣、一柱門、樓閣、水閣、廚庫、門廊等眾多殿閣滿布四佛山,使此地成為嶠南的大伽藍。高宗12年(1875年),木刻後佛幀從浮石寺移至此處供奉,雖然此後仍一直有爭議,但最後仍歸大乘寺所有。 1922年夏天,一場無名火將許多建築燒毀。經由義雲、翠月、德山大師等募款,於1927年將寺廟復原。但1956年1月又再次發生火災,僅剩極樂殿、冥府殿、山神閣等建築保存下來,隨後南仁、大休、雪月、正岩大師等又合力重建大雄殿、應真殿、大房、一柱門等。 * 大乘寺的創建傳說 * 四佛山原本的名字叫做功德山,但根據《三國遺事 》第3卷〈四佛山、掘佛山、萬佛山〉的內容來看,「竹嶺東方百餘里處有座山。眞平王9年(甲申年),突然有個用紅布包著,四面約10尺,且皆刻有佛像的大石頭從天降至山頂。王聽了這件事就乘車前往參拜,並在石頭旁邊蓋了大乘寺,且請了一名誦讀法華經的不具名比丘來主管這座寺。他將石頭的周邊清掃乾淨,並加以供奉,之後香火不斷。當時山被叫做德山或四佛山。而比丘死後入葬,在其墓上長出了蓮花」。寺廟因此以「天降四佛」及「地湧雙蓮」的傳說而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