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新村火車站
 
首爾(西大門區)
新村火車站啟用於1920年12月,比首爾站早了5年興建,以車站建築來說,是首爾內歷史最悠久的火車站。因2006年7月於附近另外新建了與大型購物中心合作的民間投資新村火車站,而中斷其原本業務。現在為文化財廳登錄文化財第136號,是具有重大保存歷史價值的場所。為了活用舊的火車站(新村火車站)建築,“新村旅遊諮詢中心”於2012年6月11日開幕,內部除了有包含新村在內的西大門區過去與現在的寫真攝影展,還能獲得週邊觀光景點情報的各種觀光手冊與資訊地圖,以及休憩空間等。另外還設置了尖端科技的旅遊資訊系統“無人旅遊諮詢系統”,透過觸控式螢幕(韓英日中),即可搜尋西大門區內的旅遊景點、餐廳、購物地點等多樣化的旅遊情報。

戀浦海水浴場
 
忠清南道(泰安郡) ,
位於泰安西側12km處的戀浦海水浴場,是72年開發的高級療養勝地。白色的扇型沙灘形成了一片壯觀的景色,在海上島嶼的陪襯下,就更加讓人不自覺地為這片美景感嘆。受暖流影響水盪較高,因此戀浦海水浴場也以韓國國內開放時間最長的海水浴場而出名。沿著長滿松樹林的海岸線所形成的奇岩怪石也是一等的美景。

全義鄉校
 
忠清南道() ,
全義鄉校的建立時間推測為1413年(太宗13年)創建,而根據1649年(仁祖27)打愚李翔所編寫的《全義鄉校明倫堂序》,可推定鄉校最開始的時候位在縣的東面,直到朝鮮後期財搬遷。被推測為當時鄉校所在的東校里校洞區域,10多年前仍有許多全義鄉校的瓦片出土。全義鄉校是只有明倫堂和大成殿以及三門的配置精簡的建築群。從外面進入外三門後,即可看見明倫堂,其周圍則有圍牆圍繞。而在明倫堂的後方則是一道較高的圍牆,接著便是大成殿。在明倫堂西側的牆外,則有守直舍。

馬良港
 
全羅南道(康津郡) ,
韓國西南部沿海最南端的馬良港,以觀看日出聞名,從以前起就是運航於西海船隻們的重要漁業基地。馬良港附近生產的海苔味道很好,是漁民們賴以維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曾是朝鮮時代上奉給國王的貢品。秋季時會舉辦斑鰶節。

池里海水浴場(지리해수욕장)
 
全羅南道(莞島郡) ,
池裡海水浴場是青山面代表性的海水浴場,黃昏日落的美景是韓國海水浴場中數一數二的。前有長達1km,寬100m的白沙灘,後有200年以上的老鬆樹500多棵所組成的樹林,形成自然的涼爽樹蔭。傍晚,夕陽西下時天色紅潤,和蔚藍的海水映襯在一起,景色十分壯觀。近海水域中有黑鲈等高級魚類,魚量豐富。

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
 
全羅南道(木浦市) ,
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是木浦歷史最悠久的西洋建築,建於1900年,前身為木浦日本領事館。 1897年10月木浦港開港,1898年10月日本決定在木浦設立領事館。領事館建立之前,日本主要向朝鮮政府(1897年高宗稱帝成立大韓帝國,故稱政府)商借萬戶廳(1895年廢鎮的木浦鎮)使用,並曾於儒達山高地上興建臨時建築暫時遷址,而後才回到如今大義洞的現址,建造了木浦日本領事館與警察局、郵局等附屬設施。日本領事向朝鮮政府的務安監理署申請16,028平方公尺的腹地,最後獲准於9,483平方公尺的腹地興建領事館。依據日本人留下的紀錄,整個工程於1900年1月動工,同年12月竣工。 之後這棟建築曾作為木浦理事廳、木浦府廳舍使用,光復後自1947年起則作為木浦市廳使用。1974年,這裡被稱為(舊)木浦日本領事館,1990年1月開始供木浦文化院使用,直到木浦文化院遷址。重新整修後,2014年作為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正式開館,開放遊客參觀。

月井里站
 
江原道(鐵原郡) ,
月井里站是非武裝地帶以南最靠近分界線的火車站,月臺上立有「鐵馬思奔」的牌子,一旁可見到廢棄的火車。韓戰時火車站所在的鐵三角地帶是最激烈的戰場,北韓軍隊撤退時帶走了火車頭,現只有尾部車廂和殘骸淒涼地留著,默默地陳述韓民族分裂的悲劇。目前月井里站(鐵三角地帶)作爲鐵原郡的安保旅遊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造訪。

六潭瀑布
 
江原道(束草市) ,
通過外雪嶽-雪嶽洞的飛龍橋,再經過飛龍瀑布就會出現六個瀑布與水池,也就是所謂的六潭瀑布了。從六潭瀑布流下的水量雖然不多,但配合周邊大自然的美麗景緻,便成為最迷人的一處瀑布了。

扶餘羅城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忠清南道(扶餘郡) ,
* 百濟首都防禦的軍事要地,扶餘羅城 * 全長84㎞的扶餘羅城,是為了保護百濟首都泗沘而建成的城郭。以扶蘇山城為中心,利用東西兩側的自然地形,將扶餘市區以外郭圍繞。與位於平壤的羅城並列韓國最古老的羅城之一,約於百濟自熊津(今 公州)遷都至泗沘(今 扶餘)的西元538年築成,城牆至扶蘇山城東側開始,一直延伸至錦江邊,由於以泥土堆築而成,城郭幾已不存,如今只剩青山城東側的20m、石木里至東門橋、筆書峰至鹽倉里留下少許痕跡。 城的外牆呈強烈傾斜,內牆較為平緩,城牆上舖設的道路更寬可讓馬在此奔馳,哨站處處可見,足以想見當年盛景與城牆防守之嚴。在最高的筆書峰山頂,更留有作為傳訊用的烽火臺遺跡。城內包含百濟王宮,還有官廳、民家、寺院、商家與防禦設施的遺址。錦江流經羅城南側與西側,羅城更曾開鑿水路作為護城河之用,成為守護都城的雙重屏障。 * 扶餘羅城的意義 * 羅城是為了守護百濟首都而建造的外郭城。據推測,建築時間約在百濟聖王(西元523∼554年)時期。而羅城也與同為外郭防禦設施的扶餘青山城、青馬山城,共同被視為保護首都的重要外城。 [文化財現況] * 史蹟第58號(1963年1月21日) * 面積 - 697,033㎡